《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
二、《逍遥游》和《庖丁解牛》的相似性研究:《逍遥游》和《庖丁解牛》都是庄子的名篇,两篇文章都写了“三个境界”,它们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似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两者的“高度一致性”。
1.两篇文章都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说理,一个虚构了“神鸟”,一个虚构了“至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逍遥游》和《庖丁解牛》都共同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说理,这也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征。“而寓言故事”的最大特征则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某个深刻的思想或道理,巨大的“趣味性”让读者感受到其神奇的魅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通“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逍遥游》就这样给读者虚构了一个“神鸟”的形象,这个神鸟名为“鲲鹏”,巨大无比,超出人们的想象。《庖丁解牛》则通过虚构“庖丁”这个超级厨师形象,用“解牛”的至高境界来说明“养生”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
无论是“寓言”本身,还是“寓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道理,都深深地吸引着后世读者去学习、研究和传颂!
漫画中的“鲲鹏”
2.两篇文章都强调“自然”的核心概念,一个强调保持“自然本性”,一个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庄子说他最重要的思想是“道”,然而又说“道法自然”,于是“自然”这个概念成了他的哲学世界的奠基。《逍遥游》和《庖丁解牛》两篇文章都以“自然”为核心。
庄子在《逍遥游》中向世人展示了他所理解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所凭借”的理想生活状态,强调保持“自然本性”,尤其是在乱世中务必坚守自己的自然本性,不依靠外物,也不向外物索取,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
在《庖丁解牛》中,庄子通过详细描写庖丁的解牛境界,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自然规律”比任何生活技巧(解牛技巧)都更为重要,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庖丁才能将牛刀连续使用十九年而仍然像新磨出来一样锋利,因为他能够摸清、遵循牛的身体结构,运刀时避开大骨头,所以很轻松地就将牛全部解剖开来。
解牛要先弄清牛的身体结构
3.两篇文章都强调“至高的境界追求”,一个强调精神上的“遨游于无穷”,一个强调生活中的“游刃而有余”。
庄子在他的文章中善于用一种较低的境界来衬托至高的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描写了“三个境界”,用“学鸠”境界(包括野马、尘埃、蜩、斥鷃)来衬托“鲲鹏”境界,然后又用“鲲鹏”境界来衬托“逍遥”境界。在《庖丁解牛》中,庖丁也解说了他解牛的“三个境界”,用“解牛之初”来衬托“三年之后”的技术变化,然后又用“三年之后”来衬托“方今之时”(十九年后)的境界变化。
在所有这些境界中,庄子最为推崇的就是“逍遥游”的境界和“游刃有余”的境界。两相比较,“逍遥游”指的是一种“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能够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在想象中实现,而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所以,“逍遥游”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游刃有余”的境界,则是指在“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的洒脱境界,只要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将牛騞然解剖之后,于是在心中就变得悠然自得,最后就将自己的牛刀洗干净了收藏起来。这种人是洒脱的,是智慧的,这种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和坚强奋斗”就能达到的一种生活境界。
三、《逍遥游》和《庖丁解牛》的主题对比:《逍遥游》和《庖丁解牛》虽然有着“高度一致性”,也同时以“自然”这一概念为核心,但是毕竟表达的主题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1.《逍遥游》意在“勾勒理想世界”,《庖丁解牛》意在“应对苦难人生”。
毫无疑问,《逍遥游》给人们勾勒了一个理想世界,以“绝对自由”为内涵的“逍遥游”境界,只能在精神上进行理解,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找到。因此,庄子所追求的这种境界注定是无法实现,他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令无数人向往的理想彼岸”,并激励人们为此孜孜不倦地进行追求。
实际上,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这种“理想世界”,就是为了摆脱“现实束缚”带给人们的苦恼。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争频发的社会,他所看到的全是“一团乱麻”。
因此,越是面对现实,就越是痛苦;而越是回归精神追求,就越是快意。
在《庖丁解牛》中,庄子给人们塑造了一个“至人”形象庖丁,庖丁通过他对牛的身体结构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最终在解牛时避开筋骨,达到一种“踌躇满志”的地步。庄子提出了面对乱世中苦难人生的应有态度:“安时处顺”。
即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不能进入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