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来衡量,全国粮食自给率最高的3个省份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一半的省份难以自给自足,既包括广东浙江福建等经济大省,也包括京津沪渝4大直辖市,以及青海、广西、贵州、西藏、陕西等西部地区。
这其中,广东等经济大省,由于耕地资源不足、人口持续涌入以及工业化发达,粮食产量无法覆盖基本需求,需要持续从外地调入粮食。
官方数据披露,2019年广东省粮食产量为1240.8万吨,消费量约达5125万吨,全省净调入粮食量超过3880万吨,缺口超过75%。
同时,考虑到部分省份虽然粮食自给率相当高,但由于粮食总产量不高,能对外调配的数量就相当有限;
而有些人口大省,虽然粮食总产量相当高,但主要用于自给自足,能对外调配的可能也不多。
部分省份虽然粮食自给率并不低,但由于粮食总产量不高,能用于对外调配的数量同样不多。
因此,担子就压在了5个主要农业大省身上。
03
北粮南调:谁是粮食净输出主力?
经济重心南移,粮食重心却在北移。
在古代,南方一直都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南方粮食借助运河抵达京城等北方地区。而“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广为人知。
然而,近年来,局面全面逆转, 北粮南运取代南粮北调。北方农业大省渐次崛起,南方多个鱼米之乡从农业转向工业生产,粮食无法自给。
根据《瞭望》杂志的报道,近年来全国粮食产区出现萎缩、粮食调出省持续减少,2003年全国有13个粮食调出省,2008年减少到8个,目前仅剩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5个省区。
这5个大省,4个位于北方,南方只有安徽1地。
黑龙江一省的粮食调出量,就占了全国的1/3强。
根据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
可以说,国人每9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河南,不仅是人口和粮食大省,也是重要的粮食输出大省。
河南每年的粮食产量,不仅养活了近亿的常住人口,每年还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多亿斤,是全国第一小麦调出大省。
许多人对内蒙古的印象要么是草原辽阔,要么是戈壁沙漠浩瀚。事实上,内蒙古地跨东西两极,地理环境多样,既有大草原也有大沙漠,同样也有以河套平原为代表的肥沃的原野。
2021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高达3840万吨(768亿斤),位居全国第六。
而根据此前数据,内蒙古的净调出量从2015年的30亿斤增至2019年约200亿斤,翻了6.72倍。
安徽,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
202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4087.6万吨,反超吉林,位居全国前三。其中,每年调出粮食1000万吨(200亿斤)左右,主要供应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地。
可见,北粮南调,已经成了主流。
04
大国优势:全国一盘棋
每一个省市,在国家战略中都有自己的突出贡献。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省份资源禀赋不一,在国家规划中的定位不同,贡献同样有差别。
广东、江苏、浙江产业经济发达,内蒙古、山西、新疆等地资源充足,黑龙江、吉林、河南等地农业发达。
广东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支援了大量的财政和养老金。
北方向南方支援了大量的粮食。
2021年,北方7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而东北三省占比则超过1/5,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大省及自治区也向全国支援了相对廉价的煤炭等资源,同样也是对外供电输电的主力。
这正是大国的优势所在,有产业大省,有资源大省,也有农业大省,核心科技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能源和粮食安全同样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正如不应低估广东等东南沿海大省对全国财政和养老金的贡献,同样不应忽视北方省份对于粮食安全的贡献。
立足于全国一盘棋的思维,放弃地域偏见,才能看到大国大省背后各默默的付出和贡献。
来源:国民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