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
电影里的隐喻、情绪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观看中得以清晰,加强,从而最终才达到顶峰。
所以呢,现在我们再看那些让普通观众“望而生畏”的名字:
戈达尔。
蔡明亮。
阿彼察邦。
我们会知道,其实,他们本来就是值得反复观看反复琢磨的。
没有人可以看一遍就明白导演的所有想法。
睡过去,又怎样呢?
就像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在电影院里睡觉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不会介意有人在看我的电影时睡过去,只要他们后来想象过它。”
某种程度上说,观众需要与电影和解。
与自己和解。
但。
有意思的是,有时候看电影睡着,甚至也会是一种“参与”。
就拿这次来说。
从电影院里走出来后,Sir专门在群里问了问小伙伴们:
不睡,有不睡的好。
睡,也有睡的特别体验。
此时的我们,好像因为共同“体验”了这部电影,而产生了默契的“大和解”。
尤其是,当我们本身就失眠严重时。
看这部电影。
你说,究竟是我们去观看电影呢,还是电影本身,也是在印证着我们?
从这个角度来说。
它就像是某种在博物馆里的装置艺术。
而我们所有人,都参与了这次创作,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想想科长说的那句话,“半梦半醒或许是阿彼察邦电影《记忆》的最佳状态。”
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想到了什么?
没错,《地球最后的夜晚》。
电影在一半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罗纮武走进一家破旧的电影院,戴上了3D眼睛,然后坐在影院的凳子上,靠着墙恍惚睡去......
△ 之后电影也是需要观众戴着3D眼镜,才能完成后半部分的观影。
而后半部分。
观众宛如掉进了导演设定的一场梦境里,用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罗纮武的梦。
而这样的梦。
谁说不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呢?
03
影迷2.0时代
我们再说回《记忆》吧。
在影迷的“努力”下,这部非常典型的“文艺片”却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里,显现出了一个奇迹:
《记忆》根据猫眼统计(6月29日)国内累计票房160万。
并成为全球公映国家里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