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目不大。
但振奋人心。
科长说,自己曾设立了一个目标,希望国内影院有6万人以上看过,也算是个阿彼察邦一个交代。
如今观影人次已经达到了4万人,相比达到这个目标,应该也不算太艰巨。
更重要的是。
在《消失的她》大爆的同时,电影市场却愿意给这样的一部国外的文艺片一席之地。
Sir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还记得那部《地球最后的夜晚》吗?
当年由于宣发上的失误,导致大部分观众产生巨大期待落差。
有不少观众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与工作人员要求退票。
这部电影的宣发,像是文艺片的“遮羞布”,将一部文艺片包装成为一个商业片,挂羊头卖狗肉之后,毁了自己的口碑。
而这次翻车。
其实就是“影迷”与“普通观众”喜好的剧烈碰撞。
中国有影迷群体吗?
至少之前,在市场上,是不明确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引进片很少会有那些大师佳作,我们的新导演,大多是拍商业片起步的原因。
但这一次。
哪怕是睡出来的。
也至少,是影迷的一次发声,一次胜利。
而市场。
其实也在同时,留意到了这样的细分领域。
就像毕赣在《路边野餐》的采访里称:“我发现其实观众的口味相差蛮大的,我小时候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层次上,而现在观众都有自己的需求。”
我们可以有主旋律大片。
但同时。
拥有更多的,小众领域的电影,这才应该是最合理的常态。
哪怕是,我们只是跟风,甚至还会调侃电影的“可睡性”。
是文艺片降级了?
不是。
而是对于艺术片、文艺片的气氛,在如今的影迷中松弛了。
它不再需要苦等许久,才能久旱逢甘霖。
近几年来,各大导演的影展在不同城市遍地开花。
在影展的熏陶之下,影迷们对电影的热爱有增无减,在影展的渗透下,影迷们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导演的了解也增加了。
也因此,培养出了一大批对于高质量电影有需求、对于“作者电影”类的有高接受程的影迷。
用几个数据说话。
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中国获得票房3.7亿,在北美的票房不过只有1134万元;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票房9675万元,成为日本真人电影在中国获得的最高票房成绩。
时代不一样了。
影迷也不一样了。
当人们对于艺术的饥饿感没有那么迫切时,我们就不需要以一部艰涩的电影去证明艺术对自我的重要性,也不会因为错过一部电影十几分钟,就焦虑。
我们知道,它还有机会。
它还能给我们机会。
而这。
才是我们为这部片起身鼓掌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