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柏辛一首科幻感极强的《Manta》虽然奇袭失败,却圈粉无数,甚至被誉为一个崭新的“世代性的开端。”

可以看到,新的时代,审美强烈分化的观众群体已经不再需要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歌王”。
耳帝从自己微博的关注与转发评论数据当中感受到了变化:几年前《我是歌手》是全民讨论的话题,尤其是总决赛直播,微博上还因此出现了“小春晚”式的讨论盛况;
而到了2017年的总决赛直播时,他的微博首页上除了乐迷,已少有其他领域与群体的人在讨论了。
所以“当打之年”的出现取代了曾经竞争“乐坛扛鼎之位”的传统模式,新的“扛鼎之人”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超高技巧,也不需要获得所有人的认可,甚至都不需要是唯一。
对于“当打之年”的歌手们来说,胜负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输赢并不能代表实力的高低。
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一个受众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出自己的风格和态度,行动大于结果的冒险一不小心就引出了乐坛新浪潮。

就像《歌手·当打之年》在介绍中自陈道的那样:“本季《歌手》不再为“乐坛的扛鼎之位”搭舞台,而是要为年轻歌手的‘当打之年’站个台。”
在既然有这样一个可以恣意挥洒的舞台,那何不痛痛快快地玩一场。

我认为,本季《歌手·当打之年》最大的特点,一是鼓励个性与原创化,二是通过多维度的激烈竞争突出了节目的张力。
首先在鼓励个性与原创化方面,《歌手》下了很大功夫。
历代《歌手》中原创性歌手很多,Lala更是以自己原创作品拿下三次金曲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