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南太平洋的46天里,接触最多的热爱水果就是椰子,经常会遇到当地人在路上吆喝“coco nut”的场景。此前,我一直认为椰子的食用方法就是在顶部开个洞,然后用吸管吸里面的椰子汁。无知的我,在这些南太平洋岛国,遇到土著为我演示如何通过最原始的手段,来获取椰汁和椰肉后,这才后知后觉:原来椰子是这么玩的。
在南太平洋这些岛国看到的椰子树,基本都十分高大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椰子的外壳呈现果卵球状或近球形,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种仁),胚和汁液(椰子水)。
椰子是热带地区的一种特产,属于棕榈科,植株高大,乔木状,一般高15-30米。由圆形的坚硬外壳包裹着一层白色的果肉,又甜又脆,十分爽口。接着,最里面的就是椰子的核心椰子水,夏季最受欢迎的水果饮料之一,椰子汁的功效与作用是去风热、生津利水、补益脾胃、暑热烦渴等。
我是在大溪地的Bora-Bora岛学会了如何食用椰子,Bora-Bora岛的美已经超出了语言可以形容的范畴了。不得不说,在全世界岛屿中,恐怕没有一处能像波拉波拉岛那样令人赞叹惊艳。
船夫带我们上了一个小岛,具体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岸上沙滩十分细致、洁白如雪,斑斓的珊瑚礁将泻湖与大海完美隔开。他为我们准备了西瓜、椰子肉以及美味无比的椰蓉蛋糕,椰蓉蛋糕销量特别好,我只抢到了2块。本来还打算去岛上找些买回去当干粮,发现超市并没有卖,有点小失落。 此外,还教我们如何剥掉椰子的外皮,敲开椰子喝到里面的果汁。
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在这个相对比较原始的岛屿,土著们是如何通过木头撬开椰子,获取里面的椰汁和椰肉。
真正的椰子跟我们平常在超市或者小贩上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光滑的外壳,在其表之外,还有一层厚厚的椰子皮。椰子皮,是椰子树的果实外壳的皮,是由外层为纤维的壳组成的,提供椰子皮纤维和内含可食厚肉质的大坚果。这层为纤维的外壳,需要用相对锋利的长条木板,从椰子的底部处一层层刨掉外层纤维皮。
这里也是有个小窍门的,就是一定要十分靠近椰子的底部,并且用力砸下去,使得木板锋利端能够进入纤维处。然后用力往下拽,把包裹在椰子壳外部的木纤维一点点去掉,大概重复五次,就能把椰子外层纤维皮彻底去掉了。这样得到了跟我们平时看到类似的椰子,但还是无法获取其中的椰肉和椰汁,反而是更加坚硬的外壳。
此时,我们不要急,把椰子托在掌心,仔细观察椰子壳的纹路,找到类似“赤道”的纹路。对准这些叶子的“赤道”,用木制棒槌使劲敲击,边敲击边用手转动椰子,让棒槌可以绕圈敲打。不停地敲打,直到椰子完全分开。只要敲得准确,几圈以后,椰子就会分成相等的两半。
船夫在耐心的给我讲解椰子的纹路,确保能准确的找到打击点。当然由于我比较笨,在剥椰子的过程中,闹了非常多的笑话。因为我是新手,所以要反复用棒槌敲打。反观在bora-bora岛的土著,他们只要敲打一下就行了,椰子立马被分成了两半。
打开以后就能食用里面的椰汁了,十分清爽和解渴。喝完椰汁后,然后即可食用当中的椰肉,也是美味无比。椰子的营养价值非常好,椰汁及椰肉含大量蛋白质、果糖、葡萄糖、蔗糖、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E、维生素C、钾、钙、镁等。椰肉色白如玉,芳香滑脆;椰汁清凉甘甜。
在南太平洋岛国,跟着当地土著人学习剥椰子的体验真的超级棒,就好像回到了相对原始的地方。那时阳光刚刚好,与三五好友结伴,找一处树荫,剥几个椰子解渴,聊天逗趣。远处的海水被照得奇幻无比,累了就躺在树荫下打个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