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两日;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来历,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每年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上古时候,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几天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日即事》就写的这个习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所以后来屡次被废除。
在民间传说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
《左传》对介子推事迹的记载是说他和母亲一起归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并未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说法。《吕氏春秋》也记录了这件事,也仅仅是说,介子推耻于求赏,“遂背而行,终身不见”,是一位隐居而终的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