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揭示了什么,石壕吏讲的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29 01:02:38

《石壕吏》通过“ 吏夜捉人” 这一事件,将一户壮年丁男已尽,官府要求老翁入伍的普通事件如实记录下来,但是诗的结尾,用老翁逃走、差人便把老妪带去入伍这一事件,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 来的苦难。 读了《石壕吏》,我们仿佛看到一千多年前, 兵荒马乱中酷吏在横征暴敛、人民流离失所、叛军四处劫掠的悲惨画面,仿佛听到了百姓们的哭声。《石壕吏》是一篇血泪的控诉书,是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妪的哭诉,是战乱中惨遭迫害的人民的心声。

三、《石壕吏》中的老妪爱国吗?

有些朋友从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几句,自然而然的把老妇人当做一个主动服役的爱国者形象,从而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号召人民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的结论,其实这是比较片面的。

石壕吏揭示了什么,石壕吏讲的什么(5)

《石壕吏》描述的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斗争。“吏”以捉住老翁为目的,老翁一家包括老妪在内,以能躲过入伍为目的。正因为老翁并没有主动应征,害得差吏晚上来捉,所以他们才会“吏呼一何怒”。从这个“怒”字上来看,很有可能这并不是吏第一次来老翁家,因为正常的征兵,没有晚上来的;老翁也不会看到差人就跳墙而跑。

老翁跑掉后,老妪向差役说了一番话。她在这番话里,以守为攻、步步为营,显然是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先是表明了自己家对国家的贡献(“三男邺城戍” ) , 接着道明自己的困难(“室中更无人”),最后又向差人们诉苦(出入无完裙),这一切手段都没有起到作用后,就自己上前搪塞。在她心中,必定是认为差役绝不会看中一个老妪的,不可能会真的让她去应役。如果真如她所想,那这件事就应该被搪塞过去了。

老妪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保住自己家庭。当然她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她的家庭已有三个现役军人,其中两个牺牲了。她这样想这样做,不能说她错了;可是杜甫诗的重点,并不是称赞她和她的丈夫身上的爱国精神,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石壕吏揭示了什么,石壕吏讲的什么(6)

四、老翁和老妪的真实想法

“老翁逾墙走”中的“逾墙”,写出了老翁危急之中逃命的情状,暗示老翁死也不会去从军的真实想法。由于之前不久,征兵的差役上过门,老翁拒绝了入伍的命令,所以他会想到可能官府会很快对他来硬的。因此这家人家人时时警 觉,一有风吹草动,老翁便马上翻墙逃跑。也许他早就在墙边以准备好了梯子,”逾墙而逃“才能那么顺利。

人一旦上了战场,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那个老妪为什么主动请求“急应河阳役”呢?因为老翁虽然跑了,但年龄已大,跑得不会太远,极有可能被差役再次逮住。这家人家中,还有一个年轻的媳妇,从征兵的角度来说,媳妇明显比老妪更加适合入伍。媳妇一旦被抓走,“乳下孙”怎么办?所以老妪才会对差人们说,自己的媳妇“出入无完裙”,你们不要进她的屋,我来跟你们走!

杜甫“暮投石壕村”,第二天 “独与老翁别”,目睹了“夜捉人”的过程,为何一言不发?为何天快黑了才去石壕村投宿,而不是去住为官员准备的驿站呢?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当时杜甫去华州,白天不敢走大路,也不敢住驿站,只能偷偷的行路,太阳落山了才偷偷地找个村子投宿。

石壕吏揭示了什么,石壕吏讲的什么(7)

兵荒马乱的年月,任何人都朝不保夕。老翁怕 被抓,杜甫也怕被抓, 这才是他屏声敛气,不发一言的原因。有人说杜甫是官身,身上有“告身”做为凭证,实际上在那兵荒马乱之时,官身也并不安全,更不保险。差役们要是咬定你是冒牌货,就算不抓你,将你抢白一顿,杜甫也没有什么办法。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种时候,会有人听杜甫讲道理吗?

五、《石壕吏》的真实主题是什么?

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此杜甫是极为痛恨的。他在《北征》中写道:“东胡反未己,臣甫愤所切”,他对唐朝政府的平叛是持拥护态度的。所以《 石壕吏》的主题并不会脱离这个基本态度,更不是什么反战的作品。

​《石壕吏》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本身,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唐朝的兵役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无能。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爆发四年多,官军虽几易其帅,但叛乱却越来越严重。邺城之战中,正是唐肃宗任用非人, 结果唐军损兵折将, 惨遭失败。这种结果,让杜甫极为痛心。

石壕吏揭示了什么,石壕吏讲的什么(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