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日期间人们除了要对自己的祖先进行拜祭之外,还要对那些有功于国家之人进行祭祀,这些祭祀行为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国家有功之人的感恩,如清明节期间的黄帝祭陵。三月三在河南新郑举行的朝拜轩辕黄帝活动,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的人文始祖,对轩辕黄帝的的祭拜,便是对先人的感恩。“感恩文化是遗产传承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保障”。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不仅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人类的共同祖先,还要祭拜大自然。因为在先民的意识中,人类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所需的一切。因此,人类应对大自然心存感念。而在先民们看来,大自然中水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一观念体现到清明节中就是上巳节的水中沐浴。先民们认为水不仅可以祔除不祥,还可以孕育新生命,上巳节的水中沐浴和临水流觞,就是先民们对自然的一种亲近,通过与水的亲密接触,来表达对水的感恩和敬意。
四、清明节,是从一个节气发展而来,人们遵循着这一自然规律,来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时节正是春耕、采茶、养蚕的大好时令。此时的农家要祭蚕神,吃时令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节日食品——子推燕、清明狗。“子推燕”——用面和着枣泥,做成燕子的形状,制作程序和蒸馒头一样,蒸熟之后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以此来纪念介之推。
“清明狗”,采一些嫩莲,再拌上糯米粉,就制成了。因此,杭州民间流传着“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的民谚。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万物萌芽,人们在清明节游春踏青可谓是顺应天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也是顺时精神的最好体现。插柳,即折取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山或农田的田梗旁插柳。无锡一带有谚语云:“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由于柳树本身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生殖力,人们插柳戴柳的目的就是希望将柳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移植到自己的身上。
还有民谚说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种说法将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联系起来,反映了古时人们希望能够避灾免祸的美好期望。清明节期间到处生机勃勃,人们外出踏青,亲近自然,以此来驱散一冬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
五、火崇拜,就这样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离不开火,但火灾又经常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人们对这种不可预知的“火”便产生了敬畏心理。火崇拜,就这样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而人们的这种相关意识,是古人“万物有灵观”的直接产物。因为,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对很多不能解释的自然想象看成某一神灵的启示,并对这一自然现象顶礼膜拜。清明时节的禁火、赐火习俗,就是这一火崇拜观念的体现。
原始先民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自然界中存在的部分自然现象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依据他们的思维模式,对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到我国的阴阳五行观念中。在这一观念下,人们认为“阴”表示的是已逝之人,“阳”表示的是“在生之人”。“阴”和“阳”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习俗就是将人们的“阴”和“阳”统一起来。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平台,就是在生之人给已逝之人的纸钱。这一烧纸钱行为,表示已逝之人并没有被在生之人忘记。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可抵抗灾害,无法预知更无法回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单靠个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们只能群居抵御生活中的灾难。
这样,对于多子多福的观念开始萌芽,生殖崇拜就此产生。生殖崇拜观念,主要体现在上巳节中的节日习俗。上巳节的节日活动主要有:会男女,袚禊和招魂续魄。会男女是为了寻求伴侣,满足情欲,繁衍后代。从此种意义上讲,上巳节就是一个求偶节、求嗣节。这一会男女节俗活动,在先秦时期甚为盛行。
参考文献:应邵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
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
鲁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清明节研究》
高丙中、孙昊牧《清明节的生命主题》
黄涛《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