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男孩,如何用歌声征服了世人,成为了闪耀乐坛的“奇葩”?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成长故事,讲述了周深坚定地追逐音乐梦想,从自卑到自信,最终闪耀巅峰的17年奋斗历程。
山村之子:遍体鳞伤的童年1992年秋天,湖南邵阳县的一座小山村,周深出生了。
这里贫瘠荒凉,父母双方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小周深和比他大5岁的姐姐只能相依为命。
在这艰苦的环境里,周深过着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童年。
为了分担家里的负担,他不得不操持家务,学会了独立自主。
种菜、挑水、做饭、喂猪......琐碎的家务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也让小周深养成了勤劳勇敢的性格。
当他随父母搬到贵阳,进入小学后,展现的就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一面──他是班上顽皮的大队长,也是合唱队里开心果断的领唱。
可是,命运的齿轮就在这时悄然转动。
周深的青春期一到,却没有经历正常的变声期,嗓音仍保持着稚嫩的少年音。
这让周围的人难以理解,有的同学还因此嘲笑他是“娘炮”。
歌声渐渐消失了,寂静取而代之。
高中时,学校举办了一次校园歌手大赛。
内心渴望表达的周深在长时间的犹豫后,终于鼓起勇气报名参赛了。
这一步,成为他音乐道路上的“启程之声”。
远涉重洋学习医学,在绝望中坚持高考后,周深的父母希望他到乌克兰学习医学。
在他们看来,这条道路比较稳定。
为了实现家人的期许,周深选择只身远渡重洋。
然而在乌克兰,语言障碍和生存压力让一个人的周深处境艰难。
课程中语速过快的教授、一串串听不懂的乌克兰语、手忙脚乱的笔记记录......日复一日地重复。
他不得不拼命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仅有3-4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被迫适应的还有那些不近人情的同学和令人胆寒的尸体实验。
外国课程的艰深与本国学生的冷漠无情,让周深在极度的孤独中挣扎。
不止一次,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他的音乐梦想提醒着他,不能轻言放弃。
周深开始偷偷打零工来支撑生活,并在利沃夫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课外知识。
光阴荏苒,6年医科学习在周深的坚持中结束,他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返国。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归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