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品东
为啥总筋会有如此功效呢?很多流派在操作过程中都喜欢掐总筋并分阴阳。
不是流派的,也喜欢用掐总筋治疗患儿夜啼、抽动、多动、频繁瞬目、磨牙、多汗、怯懦等病症。
答案就一句话“总筋乃心包经所过”在他们看来,刺激心包经,就有如此功效。
自己过去也如此解释。不过加上了心为君主之官,主人的协调性而矣。
这样粗浅的回答有道理,但不深刻,不全面。
心包经一共9个穴位(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可不止一个总筋。其它的穴位却没有总筋的功效和地位。而且,最为关键地是,总筋穴在心包经还不叫总筋,叫大陵。
考《针灸甲乙经》称其为“太陵”,又称“鬼心”。在一片浅丘之中,此陵为大,最是瞩目,能够引领众山,俯瞰众小,四通傍达。在心之描述中,此心有鬼,当有些歪门邪道,宜用于那些与常人不一样的病症。治大陵,疏大陵,能畅达气机,适用于心痛、胃痛、腹痛、胸胁痛、手腕痛等。而掐鬼心,驱妖魔,镇邪恶,能端正其本,使人返其常态,适用于癫狂、痫证、忧郁症、喜笑无常、悲恐过度等。这是根据穴名和经络可以推断出的总筋功效。对于小儿推拿应该有参考意义。
但其在小儿推拿称为总筋,其作用范围极为扩大,甚至发展到了每病必用,每人必用,五脏六腑广泛运用。显然,只根据太陵和鬼心是难于解释的。
看到清代医家张振筠的解释,才心中豁然开朗。作者廖品东
原来,早在明代,小儿推拿就有“六筋”学说。
其将前臂掌侧面平均划出六条线,称为六筋,从外(“大指边,朝里数也”)至内,依次为赤筋、青筋、总筋、赤淡黄筋和白筋。它们对应的脏腑为赤对心与小肠,青对肝与胆,总筋对脾胃,赤淡黄筋“居中分界,土火兼备,以应三焦”,白对肺与大肠。
作者廖品东
从《小儿按摩经》原文和图例看,六筋无论其部位,还是操作,均为平行于前臂纵轴的线条,不过居中间的总筋和赤淡黄筋已经有了总领的含义,但还不是穴位。而在《小儿按摩经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中有:“总位者,诸经之祖,诸症掐效”。从其篇名看,当为穴位。而《厘正按摩要术》直接将总位确定为大横纹,从而确定了总筋穴。谓“大横纹,即总心经、小天心,在掌根处,为诸经之祖”,在其作用上,更称其为“以指甲掐之,众筋皆动,百病皆效”。这才是总筋为啥能作为起式,能广泛运用于儿科病症的真正原因。
另外,从《小儿按摩经》和《厘正按摩要术》还发现,其治疗咳嗽、痰鸣、吐泻等也很有疗效。如“嗽甚,掐中指一节。痰多,掐手背一节。手指甲筋之余,掐内止吐,掐外止泻”。
再另外,做完了所有的小儿推拿,如果将前臂整个掌侧,摩揉推按一下,是不是对于小儿有安抚作用?
是不是对于小儿病症都会起到增效作用呢?
毕竟是六筋,是五脏六腑啊!
中国小儿推拿网整理
作者廖品东
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