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立群
世上最难纠偏的便是“常识”二字。常识,自人出生,就逐渐刻入脑海,根深蒂固,牢不可破。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要纠偏,其最大的难度来自人们的广泛传唱。
文学最开始就是口耳相传的,尤其是诗歌,口耳相传的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来说,更易于传播,童叟皆可知,童叟皆能知。但是口耳相传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容易发生变换,导致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清明诗意图》关山月
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太有名了,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想起这首诗,这是写清明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是祭祀逝者的日子,因此清明常下雨。
清明的雨,是泪,湿了枝头,湿了杏花,湿了行人,湿了衣巾,也湿了内心。
清明还是一个赏花踏青的日子,要有花,要有酒,因此宋人写诗说“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生与死,悲与乐,通过清明节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很是独特。在今天,这个节日,算得上是最闲适的一个节日了。
因为没有微信寒暄,安静了很多;没有春节的迎来送往,心静了很多。诗中的杏花村,一说位于安徽池州秀山门外,原来只不过是几间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清明》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当然,也有人力主杏花村在山西。安徽也罢,山西也罢,其实真正受益的倒是山西的杏花村集团。
杜牧
所以,即使这首诗写的不是山西的地方,他们也应该感谢杜牧,感谢《清明》这首诗。杜牧是名人,《清明》是名诗,杏花村也就成为名酒了。
与此相似的,还有杜康,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让杜康酒声名远扬。所以,有些地方争商标所有权,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有利益在内。
不过,这首诗很有可能不是杜牧的作品。
《樊川集》四部丛刊本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集》二十卷是杜牧病重时安排他外甥裴延翰编成的,流传至今,其中并没有这首诗。后来宋朝人搜罗杜牧的集外散佚之作,成《樊川别集》《樊川外集》各一卷,也没有这首诗。清朝编写的《全唐诗》杜牧名下仍不收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