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为最终一节,相比于旧版本仍有较大改动。阅读过旧版本的朋友注意分辨。
·
第六节:战国之终魏景愍王末期及魏王假时期,距离秦灭魏5年。
·
公元前230年,始皇帝17年,魏景愍王13年,韩王安9年,赵王迁6年,齐王建35年,楚幽王8年。距离秦灭魏5年。
秦内史腾率兵攻韩,韩王安举国投降。秦置颍川郡,迁韩王安于陈。
秦灭六国战争正式开启。
出自布哈林战国示意图,侵删
彼时,大梁,魏宫。
魏景愍王的心境究竟如何,已无从得知。
自魏国攻韩拔管以后,韩国先以“疲秦”为名向提供顶级水利专家兴修郑国渠,后以“存韩”为名向秦国输送法家大学士韩非。大抵在这段期间,韩籍士人冯劫、冯去疾等人已在秦廷身居高位,整个秦国官僚系统内有几成韩籍士人可想而知。
魏王在深宫中哑然失笑:
原来修郑国渠是为了“疲秦”啊......要不是当时秦国连年发兵打的就是魏国,寡人都要信了......
时间的沙漏,点点滴滴落成金黄色的沙丘。
丘顶之上,是愈发变小的沙锥,仿佛求着人们快些忘却从前的是是非非。
韩氏,曾经晋六卿中最弱的一支,在众卿火并的浪潮中靠着无数次投机和示弱列为诸侯,现如今不过再当回人臣而已罢。
田氏在齐地深深地点了一下头。
是年,列国对秦灭韩无任何反应。
·
公元前229年,始皇帝18年,魏景愍王14年,赵王迁7年,齐王建36年,楚幽王9年。距离秦灭魏4年。
在这一年或上一年,齐廷借重臣国子之口公开表示:
此时秦国善待齐国,只是因为要对付魏、赵、楚——所以,齐国应立即联合魏、赵、楚抗秦,才能让齐国在列国间保留有较高的地位。
然而,在韩国被灭的现实下,齐、魏、赵、楚于是年均无抗秦的实际行动。
彼时的魏廷,魏景愍王的群臣一次次交换着眼神:
齐人与其说是要抗秦,倒不如说是在和秦王讨价还价,来索取五百里之封......现在的齐国,也就只有五百里了......
同年,赵守相司空马劝谏赵王迁。
这位大致因吕不韦事件的秦国逐臣站在赵宫之上,进行了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次游说。
司空马说:
大王如果割出半壁江山给秦国,就会引起天下列国的恐惧,这样就能趁机组织合纵抗秦了。
司空马笑了笑:
这是秦廷开出的价码,你自己看着办。
赵王迁说:
割出一般领土代价未免太大了。
赵王迁笑了笑:
秦王开得价码有点低,能否再商量一下。
司空马弃相而去。
他告诉平原令:
如果赵王会任用李牧,那赵国还能坚持一年。但如果赵王*了李牧,赵国半年之内就会灭亡吧。
郭开、韩仓已经接受秦廷的价码了,等李牧一死,赵王接不接受也就无所谓了。
是年,秦将王翦攻赵,用反间计,称李牧谋反。
赵臣郭开、韩仓诛*李牧,废司马尚。
面对赵国自毁长城,魏、楚仍无动作。只有燕太子丹毅然回国,寻找着存燕的答案。
·
公元前228年,始皇帝19年,魏景愍王15年,赵王迁8年,齐王建37年,楚幽王10年。距离秦灭魏3年。
秦攻邯郸,赵王迁降,被迁于汉中房陵。
赵悼襄王废太子公子嘉于代郡自立,是为代王嘉。
是年,秦廷在邯郸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清算,据称原因是秦王要报复外祖父的仇家。
不过,考虑到秦王政本人与其母关系并不理想,且其外祖父的任何信息均不见史册,仅留有“赵豪家”这一模糊身份,不排除是人为故意删除的可能性。至于这次清算的真实目的,是否确为报复仇家并不好说。
这一年,魏景愍王逝世,魏王假继位。晋人谥以“景愍”,似乎只是勉强应付。
这是在这一年,楚幽王逝世,楚哀王继位,其后为楚王负刍取代。愤怒的楚人为他们的先君谥以最下等的字眼,预示着楚廷的火并正式开启。
·
公元前227年,始皇帝20年,魏王假元年,代王嘉元年,齐王建37年,楚王负刍元年。距离秦灭魏2年。
燕国向秦廷求和,遣燕卿荆轲使秦,宣布割让督亢之地,并献樊於期之首。
荆轲至秦后,贿赂中庶子蒙嘉,以此向秦王表示出燕王也想做秦国封君的意思。蒙嘉与蒙骜一系是否有关系不明。
是年,咸阳宫上,正使荆轲奉樊於期首级上殿,副使秦舞阳奉督亢地图随行。
殿前,秦舞阳面色突变。
荆轲说,秦舞阳是北方蛮夷之地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一时振恐。
而后,他向秦王请示,是否能等一下,等缓过来再进前朝觐。
秦王政则表示,让荆轲取来秦舞阳所持的地图觐见。
于是,荆轲上殿,向秦王政展示割让督亢的地图。待地图即将全部打开之际,荆轲突然抽出掩藏在期间的匕首,另一只手拽住秦王的袖子。
荆轲刺秦的大戏就此上演。
彼时的大梁宫内,魏国君臣再度交换着眼神。
没有人知道蒙嘉究竟做了什么.....
也没有人知道当时秦宫侍卫长未作援护是否只是因为“恪守秦法”......
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直到秦王本人砍倒刺客之后,左右之人才上前斩*荆轲......
这一年,秦廷立即令王翦、李信率兵攻燕,破蓟都,燕王喜败走辽东。
其间,李信部追击燕王喜与太子丹,并拉拢代王嘉给燕王写信,逼迫燕王喜斩太子丹之首献于秦廷。至于代王嘉为何参与此事不详.......
......但从始至终,仿佛巴不得可能参与者的名单永远消失在太子丹的头脑中。
·
公元前226年,始皇帝21年,魏王假2年,代王嘉2年,齐王建38年,楚王负刍2年。距离秦灭魏1年。
王翦把燕王喜逼至辽东以后,因老病而谢去了将职。
同年,新郑反,似乎与韩王安有关。秦廷在平定郑地的叛乱以后,*韩王安。
也是在这一年,王翦之子王贲带兵攻楚,而后回师攻魏。
大致在这一期间,一个名为刘季的楚国年轻人因仰慕信陵君而来到大梁,追随当年信陵君的座上客张耳——当然,这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不提也罢。
·
公元前225年,始皇帝22年,魏王假3年,代王嘉3年,齐王建39年,楚王负刍3年。秦灭魏当年。
这一年,是:
魏文侯继位后的第220年;
商鞅变法正式执行的第131年;
魏惠王逢泽之会称王的第119年;
六国首次合纵攻秦后的第93年;
魏国丧失西部领土后的第64年;
秦国首次攻击大梁后的第58年;
长平之战后的第35年;
信陵君首次破秦后的第32年;
信陵君二次破秦后的第22年;
秦王政继位的第22年;
魏安王与信陵君逝世后的第18年。
是年,秦将王贲伐魏,围大梁。一切剧本其实早已经写好,秦人挖开堤坝,引黄河、大沟之水灌向大梁城。
三个月之后,大梁城墙在一片泽国中坍塌。
在这之后,城内发生的全部事情没有任何记载,似乎洪水的破坏真的可以让这座繁华的名城彻底沦为废墟。
最终,魏王假被秦军格*。
秦廷旋即下令,务必将魏国群公子斩尽*绝,称抓获魏公子的人可以获得青铜一千斤,敢有藏匿魏公子者直接夷族。
没有人知道秦廷为什么要花费如此重金对魏氏斩尽*绝......
......直到16年以后,公子咎与公子豹在河内与河东翻云覆雨之际,世人才意识到昔日秦王的明智——这是一个士人遍及全天下的邦国,这个邦国的群公子又有多大的政治能量。
试想,当魏公室以臣子的身份和韩氏、赵氏、田氏并列于秦廷之时,又会是何种景象......由此,我们似乎也就理解了为何始皇帝终生不敢再度封君。
回首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齐王建在算计,昌平君在阴笑......秦与楚最终对决的结果决定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其后2000年的命运......
......抑或仅仅12年的姓氏名谁。
中原之人汇聚于秦廷。等待着祖龙的离世,等候围着皇帝的尸骸再开宴席......
二百年的繁华散尽......
只留下大梁城的废墟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骄傲、隐忍与不屈。
直到140年后,大梁城的废墟间,仍有魏国的遗民来此悼念故国。
他们说,如果当年魏王能够一直重用信陵君,也许不止于此罢。
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幕,却认为魏国的存亡远非信陵君一个人能够改写。
这个并不太辉煌的王国终于转身离去,留下了一个近乎传奇般的背影,但细究起来却又像皮影戏一般虚妄......
秦朝时,魏国的铁剑被收缴送往咸阳,与其他诸侯国的兵器一起回炉重铸。
12座提着钟的巨大金人在咸阳宫外拔地而起,仿佛是魏、韩、赵、楚、齐、燕、宋、卫、周、鲁、郑、中山迟到的丧钟。
有人说,秦文化像火,楚文化像水,赵文化像铁,齐文化像风。
至于魏文化,似乎什么都不像。
它世故、心机、狡诈、贪婪、自负、苟且、阴险、怯懦、保守、投机、内斗、虚伪,像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太多缺点。
然而,魏冉七攻大梁,五入林中,仍不足以让魏国屈服;白起屠尽赵国,直逼邯郸,仍不足以让魏国退缩;始皇帝灭赵破燕,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向大梁,仍不足以让魏国束手就擒——也正像我们这个民族——不屈、顽强、坚韧、执着,更生生不息。
此后,韩信的大军再度灭魏,擒魏王豹。
未央宫内,秦文化、楚文化、赵文化、韩文化、齐文化、魏文化、鲁文化、宋文化、燕文化及越、羌、戎、夷、巴、蜀、滇的文化相融为一。
一个伟大的时代从此终结,一个更伟大的新时代从此开启。
一个伟大的民族率先自贵族时代的枷锁中破茧而出,就此浴火重生。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