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 渡
一个消失了
很久的词
重庆两江交汇,江水天然阻隔,应运而生的轮渡交通,成就了老重庆人的出行记忆。然而,随着城市的演变,颇具重庆特色的轮渡逐渐沉寂,繁忙的渡口开始远离人们的视线。不过,如今的重庆轮渡,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再现眼前……
走
去坐过河船!
山城重庆,两江风流;座座大桥,贯穿山水。如今被誉为“桥都”的重庆,早已蜚声中外,但是,回溯到上世纪,重庆的第一座公路桥在1966年才得以飞架嘉陵江;1980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直到1998年,重庆仅建成4座公路桥。
作为山水之地的重庆,穿城而过的长江、嘉陵江,将城区分隔为不同的区域,在展现山水之美的同时,也给人们出行造成诸多不便。那些年的交通,虽有跨江索道,但仍难满足市民出行的要求。故此,勤劳多智的重庆人决定靠轮渡往来江水两岸,并到处建起渡口和航线,将其称之为“过河”。
那些年,过河这个词绝对不陌生。还记得那刺耳的船笛声,一声,船夫大喊:“上客!准备开船啦!”;二声,起锚、发动以及船夫不死心地又一次大喊:“还有没得坐船的!没得就开起走了哟!”;三声:“开船!”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船尾卷起一股股翻腾的白浪,向着对岸缓缓驶去……
朝天门缆车
过河,已成为上世纪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后,重庆轮渡全面整顿,系统制定了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那个时候,重庆轮渡达到辉煌顶峰,渡船数量达36艘,航线多达19条。不过,人们不叫它轮渡,叫“过河船”。顾名思义,就是过河坐的船。
从码头沿着梯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买一张薄薄的船票,就能登上“过河船”。作为两江四岸市民过江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每天早上,都会有几百号人等在河边坐“过河船”。不过,当时的船装不了那么多人,不到30米长的船身,载客量只有200多人,往往还需要在船尾加两个驳船,曾居住在大竹林一带的居民,为此吃了不少“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