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妮娜的父亲和她们母女一起生活,情况或许会好些,因为妮娜可以处在三元关系里(她,爸爸和妈妈),而这可以让她有空间来自我成长。
另外,很多共生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问题的,她们坚持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就像妮娜的妈妈,经常唤妮娜为“宝贝”,她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妮娜。
只是这样的爱,妮娜感受到的是控制,她忠诚地做妈妈心目中完美的女儿,但真实的她,并非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因为没有完美的人,于是她只能压抑妈妈一直禁忌的*,窒息地活着。
可见,共生的妈妈,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问题,用孩子作为工具;无法满足做内心的需求,用孩子来填补。
就像侯老师说自己见过的很多来访者,她们一生都在给妈妈提供支持和爱,妈妈生命中缺失的爱需要女儿的养育来弥补,这时妈妈就变成了孩子,而这也就形成了代际传递,像一种“命运轮回”。
3.摆脱不愿放手的母爱,从学会分离开始既然共生依赖的关系,是病态的,就应该被打破,那么,作为孩子,该怎么摆脱不愿放手的母爱呢?
侯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七个步骤:
第一步:分离·保持自己的心理边界;
第二步:哀悼·直面失去的母爱,找回真实的情感;
第三步:自爱·疗愈母爱的缺失;
第四步: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关系;
第五步:认同·寻找真实的自己;
第六步: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七步:突破·成为独立而自由的女性。
在我看来,上述七个步骤,可以归结为三个步骤,即学会设限、接受现实和自我成长。
也就是说,作为孩子,想要摆脱令人窒息的母爱,首先要学会设限。
学会设限,就是要与母亲做到心理上的分离。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孩子心理上的独立会激发妈妈的创伤体验,妈妈会觉得自己被孩子抛弃了,会让她崩溃,进而陷入无法控制的恐慌中,所以她会寻找一切力量阻止孩子独立。
就像妮娜的妈妈,会用愤怒来让逼迫女儿吃下她买的庆祝蛋糕,所以妮娜很难摆脱妈妈。
侯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与妈妈划清心理边界的四个步骤:觉察、反思、拒绝和表达。
后来的妮娜也学会了拒绝和表达,她不顾妈妈的反对和好友出去玩,也敢拒绝妈妈,不让妈妈进自己的房间,这些行为都在表明,她在改变和成长。
其次,要接受现实。
作为孩子,大多想通过设限来让妈妈改变,但很可能会失败,这时就要接受现实,即接受自己有一个不会爱自己,还喜欢用爱的名义来控制自己的妈妈。
当然,接受这样的现实,是艰难的,因为谁都渴望母爱,但唯有直面现实,才能走出痛苦。
可惜的是,影片中的妮娜无法接受现实,她曾试图开始自己的生活,但她担心自己破坏了她与妈妈建立的契约平衡关系,那种强烈因背叛而产生的自责和内疚感,让她一生致力于成为完美的女儿,满足妈妈内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