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又称故宫,是明、清两代沿袭的皇家宫殿,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1925年,身为皇家居所的紫禁城首次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紫禁城彻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北京游客必去的观光景点。
(故宫博物院)
时至今日,紫禁城对大部分平民而言,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但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的紫禁城仍有部分未对游客进行开放的地方——那就是紫禁城的“冷宫”。
那么,紫禁城冷宫至今仍未对外开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这背后究竟又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神秘的紫禁城“冷宫”
紫禁城冷宫,究竟在哪里?冷宫,通常是指皇宫中君主安置失宠妃嫔、皇子的地方。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将某某皇妃“打入冷宫”的情节。
电视剧《甄嬛传》是这样描述冷宫的:“数不清的细小灰尘迎面扑来,在浅金的日光下张牙舞爪地飞舞……破旧的屋檐下滴答着残留的雨水,空气中有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腐臭和潮湿的霉味。”
(《甄嬛传》中的冷宫)
《甄嬛传》中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冷宫清幽、阴僻的氛围刻画得入木三分。影视剧中描摹生动的文字,可能使观众朋友们因此更加坚信紫禁城中“冷宫”的存在。
然而事实上,紫禁城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给冷宫留下过明确的位置:明朝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城为蓝本,修筑北京皇城,即后来的紫禁城。常言道,皇帝的生活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紫荆城的设计蓝本中,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被合称为“三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被合成为“六院”。“三宫”、“六院”当中,并没有挂牌被称作“冷宫”的宫殿。
据《明史》和《清史稿》记载,在紫禁城基本完工后,历代帝王也并未在城内增加挂牌有“冷宫”二字的宫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冷宫”一词更像是民间小说杜撰的产物。譬如在明朝年间成书的《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中记载:“且说申侯在城内,见宫中火起,忙引本国之兵入宫,一路扑灭。先将申后放出冷宫。”
在清朝嘉庆年间成书的《三侠五义》中,同样有对“冷宫”的记载,譬如在第一回中“谁知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下院”。
尽管“冷宫”一词是民间自行衍生出的说法,但紫禁城内幽禁失宠嫔妃、皇子的“冷宫”还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冷宫,并没有牌匾,也并没有固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