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帖》
在黄州期间,张怀民与苏轼的交往,让词人孤寂的情感得到了一丝慰藉;苏轼对他对欧阳修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的追思,真是悲喜交集。悠悠无尽的情味,溢于画境,词情、画意融为一体。
如果说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周围的风光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词人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快哉亭前风云变幻的广阔江面。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的是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那清澈见底的江水,把碧绿的山峰的影子都倒映在里面了。词人只用短短九个字,就呈现出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黄州(今湖北黄冈)风光
接下来两句,词人写道:一阵大风吹来,江面忽然间就不平静了,江面瞬间波涛起伏,而此时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颠簸。
行文至此,词人由静态的景物描写转为动态的景物描写,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刻画的重要人物,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渔翁。
如果要给苏轼的这几句词所描绘的画面配上一个贴切的题目的话,这是一幅充满动感的《快哉亭风浪图》。
图画中人物形象动感十足,词人仅用简笔勾勒,白发渔翁那极具线条美、形态美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一个“舞”字,也将这位搏击风浪的渔翁的洒脱风姿展现了出来。
词作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为这位渔翁的状况担忧起来,但是词人笔下的渔翁对着突如其来的风浪一点儿也不担心,他沉着镇定,面对风浪泰然处之。或许是这位渔翁早已习惯了江面的风浪,他熟练地驾驶着小舟,穿梭在风浪之中,出没于波涛之中。
白发渔翁饱经风霜,惯经风浪,惯看世间百态,风雨袭来时,他丝毫没有畏惧,勇敢地穿梭在风口浪尖,乘风破浪。这位白发渔翁的形象,其实是苏轼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苏轼或许在这位渔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白发渔翁的旷达正是苏轼内心开阔、格局高远的体现,白发渔翁的形象更是苏轼精神与气韵的写照。这不正是苏轼经历世事沉浮,历经磨难之后仍然笑面人生的旷达与豪迈的处世精神吗?
苏轼看到了江面倏忽变化、风浪袭来的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也看到了白发渔翁搏击风浪的动人场景。他的思绪也不平静起来,他的情感在此时也如眼前的江水一样倾泻而来。
苏轼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白发渔翁形象,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苏轼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这是他对自然之理牵强附会的说辞。宋玉的说辞在白发渔翁搏击风浪的举动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