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杏林高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扁鹊、华佗、张仲景,但事实上,从古到今,杏林高手有很多。今天,让我们跟随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一起去书中拜访那些《悬壶济世的杏林高手》们。
上古时期,人们智慧蒙昧,对于工具的利用尚处于初始简单的状态。即使如此,上古时代,依旧有中药始祖神农,中医开创者黄帝与岐伯,中医学奠基者扁鹊。
比如神农不仅是医药的发明者,而且还是农具发明者,被传颂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袛,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到了汉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学者,淳于意开创了记录病例的先河,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强身健体的五禽戏,医生张仲景完成了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王叔和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脉学专著《脉学》,针灸鼻祖皇甫谧写成了《针灸甲乙经》,《本草经集注》撰写者“山中宰相”陶弘景。
隋唐两宋时期,不仅有病原学创立者巢元方,而且有药王孙思邈,既有古典方书作家与兽医学奠基人王焘,儿科创始人钱乙。我们现在所吃的“六味地黄丸”的前身就是钱乙所开的“地黄丸”,在当于用于治疗“慢惊风”。
中医到了金元开始有了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寒凉派刘完素、攻邪派张从正、补土派刘杲、滋阴派朱震亨。寒凉派多使用寒凉药物进行治疗疾病,攻邪派治病侧重驱邪,补土派擅长温补脾胃,滋阴派善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此外,金元明清时期还涌现了如李时珍、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叶天士、王清任、吴尚先等杏林高手。
到了近代,中医药学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当时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萧龙友,儒医孔伯华,医术高超治学严谨的汪逢春,提倡中西结合的施今墨。
这些中医药学者出身各有不同,人生经历也各有坎坷波折,但他们的救人之心却从没改变。有的出身医学世家,对中医药学始终如一,有的选择弃武从医,如张景岳。
有的中医药学者不仅在医学上有所成就,在别的行业也出类拔萃,颇有建树。比如东晋“急救专家”葛洪,不仅最早观察和记载了结核病,而且还是最早记载天花的人。他不仅写成了《肘后备急方》,而且发明了“金液方”,因此他还被金银行业称为“金线祖师”。
一个个短小精悍的人物小传,配上真实的考据史料和生动形象的人物配图,让我们对历史上的杏林高手有了更多的了解。不仅可以当作科普读物阅读,而且可以当作故事书阅读。
薄薄的一本书,却知识点满满,趣味十足,让人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