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后,花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花生的别称也更多了,有长生果、长寿果、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花生豆、金豆等等。这些别称都是花生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
乾隆年间,花生已经成为中国南方主要的干果零食和菜肴。乾隆《台湾府志》记载了花生的几大用途:生啖、炒熟零食、榨油食用、点灯代蜡照明等。
聪明的中国人还发现了花生的油料属性并加以利用。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就记录了“花生油”这一名称,时间是1765年。当然,那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供零食。
到了18世纪80年代,花生已经成为京城百姓宴席的常见果品,中国喜食花生的习惯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花生的各种主要用途,如食用、榨油、油渣肥田、枝为薪、叶为饲料等,都被中国人认识了。
石雕果子伴水盂摆件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04
花生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花生象征着长生不老、长寿多福,所以有“长生果”和“长寿果”的别称;花生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利市果”,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同时,花生也预示着果实累累,事业成功。
人们按照花生的模样做成各种摆件,就是为了表达这些寓意。
(注:本文作者吴志跃系福建博物院院长,戴石系福建博物院馆员)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体责编 |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 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