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绥之(1885年—1975年),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中国第一代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前清医科举人,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
厉绥之曾为慈禧太后诊病,于191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被浙江大学尊为“浙医之父”。他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大量医学相关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著有《工业卫生学》等专著。曾参与创办《浙江潮》等期刊,是浙江第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的创始人。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1970年10月21日),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慈善家,爱国民主人士,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中医药国际化之父”、“中国电化教育之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他给予极高评价,称“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早年曾留学日本、德国,获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蒋介石对德外交顾问,并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近代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
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国学功底深厚,并精通德、日、英、法等六国语言,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及影视作品,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中欧文化交流。他曾为电影行业最高行政官员,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并积极推荐《渔光曲》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
厉尔康(1888年—1967年),字佛磬,浙江杭州人,爱国民主人士,抗日爱国名将,军事教育家。
1906年至1908年,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与孙传芳、阎锡山为同学。回国后被授予陆军步兵科举人,曾任清廷皇家禁卫军正四品管带官。辛亥革命爆发后,厉尔康感觉到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责任重大,决心不动声色,禀职南下,加入北伐军,为革命事业而努力。1936年1月,厉尔康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战期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全程参与了抗日战争,为争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厉尔康认为外寇已除,所顾已偿,赶忙请求退役,他辞去了国民政府的一切职务,自此退出军政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厉尔康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受邀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7年在上海逝世,终年79岁。厉尔康除了是一位军事将领,还是一位军事教育家与军事理论家,著有多部较有影响的军事专著,包括《国防与物资》、《欧战后日本之军事观》、《青年军事训练教程》等。建国后在担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期间另撰有《从满清的兵制说到禁卫军的消长》、《浙江光复的回忆》、《回忆蒋介石与何成濬》等较有影响的文章。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施承志弟子。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所长、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