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伟大不朽的名著,足以称为传奇系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南戏史上第一部由“进士”文人参与创作的戏文,历来有“南戏第一”的美誉。
作者高明,字则诚,温州人,元末进士,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处作官,很有文名。元亡,明太祖即位,召他去,推说有病不去。
《琵琶记》搬演的是蔡伯喈故事,这故事在宋元时似乎很盛行。宋代诗人陆放翁有诗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取蔡中郎。”指的就是这故事。
据明人的记载,宋朝光宗时,有一种叫《赵贞女蔡二郎》的戏文,是戏文的祖。
这戏文说赵贞女和蔡二郎结婚不久,便分别了。分别后,女的在家孝敬翁姑,翁姑死了。家贫,只得把罗裙包土,建筑坟墓。男的离家后,背弃父母妻子,结果给雷打死。
但《琵琶记》所演的却不是这样,他把民间向来流行的,宣扬蔡伯喈不忠不孝的故事翻了案,洗刷了蔡氏所受的冤枉。
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全剧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
东汉时期,陈留(今河南新乡所辖)都人蔡伯喈和赵五娘新婚两月,夫妻和顺相敬,蔡的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
不久,朝廷黄榜招贤,郡县把蔡伯喈申报上司。伯喈以双亲年迈不能远离为由,坚决拒绝。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愿伯喈上京赴考。
然而蔡父认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硬逼着伯喈赴试。邻居张广才也一力赞成,且答应照顾蔡家。伯喈万般无奈,只得打点上京。临行时把父母妻子托给邻人张大公。
伯喈一举及第,登上状元,官拜议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辞官,不料牛丞相此时却奉旨招伯喈为婿,伯喈以有妻室、双亲年迈为由予以拒绝,一并辞婚。
牛相非常恼怒,奏明朝廷,圣旨不准伯喈辞官辞婚。蔡伯喈毫没有抵拒的办法,只得勉强依允,入赘在牛府。
至于家里呢?伯喈走后,赵五娘于家中尽心竭力地侍奉公婆。当时陈留逢上饥荒之年,生活艰难,蔡家陷入困苦之中。蔡母埋怨蔡父不该逼伯喈上京考试,二人终日争吵。
五娘从中百般劝解,并典卖钗簪首饰,换粮米养活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糠挨饿,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济粮,又被恶霸里正抢去。五娘躲在厨房吃糠的行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们以为她在背地里偷吃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