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力量十分弱小,根本无法抵御拥有强壮四肢和利齿的猛兽。在天光大亮时,原始人会暴露在各式各样的危险环境中,容易成为猛兽的目标。所以,人类从骨子里有一种对白昼的畏惧。这种恐惧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化,逐渐演变成颜色的禁忌。
《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这句话里的“五时衣”,说的就是在五个不同的时节皇帝的着装颜色,秋天时便要穿白色的服装。为什么秋要穿白衣呢?因为秋季充满了肃*的氛围,植物凋零。中国人穿白色的丧服,便是由此而来。
在汉朝以后的隋唐、两宋,皇帝开始命令文武百官穿着“五时衣”,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迎气五郊”。明朝以后,这种独特的穿衣风格来到民间。虽然在当下社会,人们的穿衣搭配比较随意,但是,一些老人仍讲究在不同季节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这便是传统使然。
西方人眼中的白色并无禁忌,外国人认为白色就是雪花与纯洁、高贵的象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没有禁忌色。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是一种满含禁忌的颜色。例如:我们熟悉的电影《黑色星期五》,仅从名字就能看出黑色是西方人最忌讳的颜色,预示着磨难与死亡。
除了禁忌之外,中国人穿着白色的丧服,也是对先人的尊敬。
《史记》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大戴礼记》有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三本”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尊先祖”。
在许多历史资料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人眼中的死者甚至比生者更尊贵。
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穿着的服装是由麻纺织成的。在棉花被引进之前,我国古代先民从未接触过棉布。当时中国人获取的衣料非常有限,起初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毛皮等,后来是人工种植的麻、葛等。麻在经过初步漂练后,便会呈现最原始的白色。早期先民并没有掌握染色工艺,所以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穿的便是白衣。
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生者在祭奠死者时会穿着白色的丧服,因为这样能表达对先祖的尊敬。虽然,听起来有些牵强,但我国的白色丧服还与传统礼仪中的“诚”有关。其实东周以后的古人复兴繁缛的周礼,亦是一种“诚”的体现。将丧服的颜色选作白色,是对质朴、原始、自然的崇尚。
从《仪礼》所记载的“丧服,斩衰裳,苴绖杖”、“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等级的丧服制作工艺和用料亦不相同。
那么,古人的丧服礼仪是否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地位越尊贵便穿着工艺越精良、用料越考究的丧服吗?
并不是这样。
前文中出现的“斩哀”,是丧服之中等级最高的,“斩哀”仅是经过简单裁剪过的麻布而已,连边角都未曾修饰。在“斩哀”之下的是“齐哀”,同样由麻布制作,不过在裁剪的基础上又经过了缝边,所以,看起来更像是一件衣裳。
“大功”与“小功”所采用的,便是比前面两种丧服更考究的熟麻布,而“缌麻”这种等级最低的丧服,反而比前面四种丧服的做工更精良,用料也是最考究的细麻。由此可见,越是与死者亲近的亲属,所穿的丧服就越简单。这种崇尚原始的分级,便是一种对自然与质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