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谐音特点古诗,体现汉字谐音特点古诗大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9 21:29:41

“谐音梗”属于网络流行语,指“利用字词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网络时代,我们都爱玩“谐音梗”,觉得既新鲜又有趣,却不知我们热衷的“谐音梗”,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比如,古诗词中就多见“谐音梗”——当然更为艺术的叫法是“谐音双关”。《乐府诗集·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句子,其中“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这是一首爱情诗,表面上写的是女子弄莲,其实是写她在怀念自己的情郎。古代女子思春是羞于说出口的,诗歌就用谐音双关,把女子的思念之情巧妙地表达出来。唐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丝”与“思”谐音,构成谐音双关,表达了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今人竟然把此句附会为奉献一生,且多用来指教师,实在是曲解了诗意。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古诗,体现汉字谐音特点古诗大全(1)

再如,古人对联中也常见“谐音梗”。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明绝顶,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进士。有一权倾朝野的大臣想羞辱解缙,就提出和他对句。大臣出一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解缙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上联“锯”与“句”谐音,讽刺解缙不过是个“小猴子”,而解缙借“蹄”与“题”的谐音,回骂大臣是个“老畜生”,对联工整,故事妙趣横生。

中国人之所以爱“谐音梗”,其实暗合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为人处世要“温良恭俭让”,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就是不喜欢直白、张扬,喜欢间接、委婉。“谐音梗”这种谐音双关的修辞,正是一种化直白为含蓄、避粗俗为典雅的绝妙方式,体现了汉语谐音文化的幽默与戏谑。正如前文所举解缙对句的例子,如果二人直接用“小猴子”和“老畜生”对骂,则会演变成一场粗俗的骂仗,那就一点儿文化色彩和幽默感都没有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