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作者: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体制试点、整合优化、标准制定、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等各项工作,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稳步推进。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公园的诞生,是自然保护运动的结果。纵观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实践,建设理念虽存在差异,但总的建设目标均着眼于自然保护。以美国为例,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公园的建设任务有所侧重,但总的建设目标仍然是保护壮美的自然景观,同时满足国民的游憩需要。
经常有人问:从世界范围看,国家公园为什么会发源于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追溯发生在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继而推动航海技术的进步,使欧洲人大量移民到美洲大陆成为可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美国建国初期推行的西进运动,引发领土不断西扩的后果。工农业发展的突飞猛进,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印第安文化的极大破坏。此时,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有位著名画家名为乔治·卡特琳,到西部地区考察之后,于1832年第一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想法。此外,当时的时代催生出几位自然保护思想的重要启蒙者,为美国的国家公园起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梭罗、爱默生、缪尔等人。其中,梭罗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描绘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思想,爱默生在处女作《论自然》中提出我们需要直接从自然中学习,而早期环保运动领袖缪尔的自然价值观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处于所谓的美国进步时代,其特征是移民数量急速增加、东部地区城市化、北部地区工业化、环境恶化、垄断资本形成、西部开发推进、铁路网扩大和私家汽车普及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自然观念的迷失。为了寻找浪漫与乡愁的氛围,艺术家们用绘画和文学作品来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导美国人特别是东部地区居民的自然观和风景观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有名的哈德逊河画派,代表人物是托马斯·科尔,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描绘遍布美国的自然风景;在自然文学作品方面,著名作家约翰·巴勒斯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之父”,他的《醒来的森林》是第一部描写自然的散文集。自17世纪开始,作为开拓者的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直接导致美国的森林遭遇大范围采伐,连锁反应就是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这些教训在客观上给富裕后的美国人上了一课,此时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872年,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设立植树节,标志着人们的普遍共识从征服自然转向了保护自然。
国家公园建设的最高追求是为全球自然保护事业作贡献。然而,自国家公园诞生至今15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自然保护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或场合存在着比较大的认知偏差。首先,作为保护对象的“自然”,在国家公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场合,其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日本的情况来看,作为国家公园保护对象的“自然”,总体上以四种形态出现:起初是大风景时代的自然风景,然后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旅游资源,后来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形式出现,目前更多情况下指的是生物多样性。通常所说的风景、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以及自然资本,在不同场合都可能成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再说“保护”,在不同场合分别是指保存、保育、修复和缓解。这里的保存是指严格意义上的保护,保育是指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修复是指对生境的恢复与重建,而缓解则是指对受损生态系统影响的缓冲措施。
纵观以上,虽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具有后发优势。聚焦综合保护,立足长远未来,结合国际上对自然保护的科学共识,我国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建立的众多自然保护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创造了条件。首先,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在吸收全球国家公园建设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综合保护应该成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特点。其次,悠久厚重的自然保护史是国家公园建设的文化基础。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有丰富而深远的自然保护思想作为支撑,从古至今,众多伟大的自然思想家在欣赏、感知和保护自然方面积淀了宝贵的文化传统。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成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准绳。时至今日,平衡发展的生态观、传承创新的山水观、追求和谐的发展观和代表国家的形象观,也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8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