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当下的城市经验元素,也要面对文学中的城市经验。
D.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 )
A. 王勃 《滕王阁序》 B. 陶渊明《桃花源记》
C. 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陆游 《游山西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行文脉络。(4分)
5.请根据材料内容,说一说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6~9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文化,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象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旨。
B.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为了尽快出售她看不上眼的书籍,却把它们标榜为“传世经典”,五大书橱的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极具批判色彩。
C.小说语言比较有特色,一些语段庄谐并出,比如,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谐,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庄。
D.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8.“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6分)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超然客公号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
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
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
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
C.宋濂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
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4分)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4分)
14.宋濂“随事纳忠”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
(唐)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暮春”点出了时节,全诗结构谨严,情感真切又有变化。
B.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C.“边柳挂乡愁”运用了比喻手法,化乡愁为实体物质,乡愁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游子的乡愁。
D.颈联“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年华逝去的感伤。
16.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分析了国家内外失据以致覆灭的原因。
(2)苏轼《赤壁赋》中,从正面摹写洞箫声悲凉的两句是“ ,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与《已亥杂诗》中龚自珍以落花自比的两句“ , ”,有相似的奉献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之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简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古时,书简是重要通信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及至时下,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捷,音频视频瞬间抵达,书简似不再有 。然而,疫情 ,“隔离”骤然闯入我们的生活。“隔离”状态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乡土情、家国情,来得浓烈、来得澎湃。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浓烈与澎湃。
《战“疫”书简》共5辑。所列各篇,并非 ,而是你中有我,相互包涵。亲情中含家国之思,成长中有笃志之愿。不论信出何人,谁在阅信,都是 。每一封书简,都是一次深情的目送。每一次捧信阅读,都会感觉到身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用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暴露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战“疫”书简》带给我们一次次的情感共鸣、一次次的心灵撞击。有抗疫的儿女对父母的愧疚,有出征的父母对幼子的歉意,有火神山医院建设者与时间赛跑的誓言,有中学生“出借”医生外公和妈妈的温暖,还有海外华人从大洋彼岸发回的真诚祝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席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见字如面
B.立锥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如沐春风
C.一席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如沐春风
D.立锥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见字如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透露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B.用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闪现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C.用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涌现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D.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网络文学方兴未艾,但我们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作为“文字的艺术”,它本质上是印刷文明的遗腹子。几百年来,文学居于文艺形式的核心位置实际上是印刷文明技术局限的迫不得已。互联网时代最盛行的是ACG( Animation 动画、Comic 漫画、Game游戏)文化,未来最居于核心的文艺形式, 。根据媒介变革的理论,每一次媒介革命发生, ,而是被包容了,旧媒介成为新媒介超然客公号的“内容”(如“口头文学”是“文字文学”的内容,“纸质文学”是“网络文学”的内容,文学是影视的内容,而这一切都是电子游戏的内容),而旧媒介的艺术形式升格为“高雅艺术”。当电子游戏君临天下的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文学,( ),主要将以“游戏文本”的形态存在。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调整判定经典的“时间尺度”——“从前慢”,在印刷时代,所谓经典至少是百年经典。而在各领风*三五天的如今,作品能流行三五年就已经有了经典意味。所以, ,更要看它对更新换代者的影响力——不仅要看“原唱”流行的时间,还要看它被“翻唱”的频率;不仅要看它被多少人致敬,也要看它被多少次颠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除了寄身于网络
B.包括寄身于网络的文学,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
C.除了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外,即使是寄身于网络的文学
D.即使是寄身于网络的文学,除了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外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先烈都来不及换上冬装,在零下30-40度的户外,一天就只有一个连咬都咬不动的土豆。而美国人吃着用吉普车运来的圣诞大餐!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二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发稿,票房已突破42亿,因此吴京成了国庆最大赢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网友认为:吴京是吃志愿军的人血馒头,靠爱国生意赚钱!所以要求吴京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
材料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参考答案
1.C 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B项,“关心区域文化”,原文“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D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2. B “它”,指“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无中生有。
3.A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游山西村》写作对象不是城市。
4.首先提出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1分);其次分析把城市文学研究归入传统文学研究的局限性(1分);最后阐释把城市文学研究归入城市学的原因或依据(2分)。
5.①城市学是一门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的学科。②城市文学研究对象是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对此的描述与阐释有助于理解被文学想象塑造的城市。③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每点2分)
6.B “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错误,“像个孩子似的”,更直观地说明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7.C 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庄,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谐。
8.①情节方面,“姑妈的书”是小说的线索,文章围绕着如何处理这些书的问题,展开整个关于文化的故事。②人物刻画方面,题目点明“姑妈”,目的是与主人公科利亚(也包括妻子和孩子)形成对比,刻画出人物对书籍的漠视。③主题方面,通过展示这批书从继承到辗转各屋一直到最后被卖掉的命运,揭示出没文化人对文化的戕害的深刻社会主题。(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补充】本文的小说主题存在多样性。①从情节上看,科利亚一家为了摆放家具而将姑妈的书不断搬移,最后将书卖掉,批判了人们只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的行为。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科利亚向往文化,但是在妻子孩子的影响下,步步退让,最终不再想什么文化,讽刺了那些甘于庸俗的人以及没文化人对文化的戕害。③从社会变化的角度看,ipad、电视、互联网等挤压了书籍的存在空间,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技冲击传统书籍的忧虑。
9.是圆形人物,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
感到意外:科利亚向往文化,但是在妻子孩子的影响下,步步退让,最终不再想什么文化(2分)
令人信服:妻子对生活物质化的追求,把科利亚对文化的追求挤压的日渐逼仄;
科利亚对文化的认识和追求只是虚有其表,附庸风雅;
科利亚对书本的知识认知程度浅陋粗鄙,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书本的文化价值。(答出2点给4分)
(如果学生答“不是圆形人物,他让我们感到意外却不令人信服”或者答“是扁平人物,他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也可以,关键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
10.C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
11.A 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
12.B “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对原文语意理解有误,“不得重用”没有根据。
13.(1)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好坏),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宾语前置,1分;潜,1分;臧否,1分;语意,1分。)
(2)太祖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悉,1分;诘责,1分;微,1分;语意,1分)
14.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1分),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2分)
15.C 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是“拟物”手法。
16.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1分)
,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2分),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
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1分);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2分)。
17.(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A 第一组,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以定的位置。立锥之地:强调极小的地方。文中并不强调其小,而是着重说其位置的不可保,填入“一席之地”。第二组,突如其来:突然发生。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疫情到来,“突然”更合适,填入“突如其来”。第三组,泾渭分明: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人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自成一格:意思是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下文内容可知,文意并不强调风格,而是内容。“泾渭分明”与下文“你中有我,相互包含”形成对照,填入“泾渭分明”。第四组,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见字如面:见到字就如同见到本人。看到这些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见字如面更符合“阅信”的内容,填入“见字如面”。
19.D 原句“用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暴露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有两个最错误,一个是“用一封书信”,据上文有“每一封书简”,特别是下文“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这里“一封书信”充当主语是最合适的;另一个错误是“暴露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暴露”无论词义、搭配、感情色彩,都和“家国情怀”不合适,“闪现”意思是“短暂出现”“突然出现”,与“家国情怀、家国祈愿”不搭;“涌现”,意思是“在同一时期大量的出现,或突然出现”,与语境不合。
20.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有……还有……”四个相同的分句句式(2分);内容相关,都是关于战“疫”的(1分);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1分);突出体现战“疫”中中国人的精神以及带给人的情感、心灵的震撼(1分)。
21.D 第一段,讲的对象是“文学(网络文学)”和“电子游戏”,主要内容是分析文学(网络文学)与“电子游戏”这两种文艺形式的关系,在未来文学,文学,包括网络文学,都要成为“电子游戏”的一部分。在此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做这道题以及下一道补写连贯题就容易了。答案D是最符合文意的。A项“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除了寄身于网络”,常理、逻辑有误,“文学”怎么只是“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呢,“除了寄身于网络”这句,明显忽略了这段反复在讲的一个最要对象“网络文学”,从而改变文意。B.依然是违背常理、逻辑、文意,“文学”怎么只是“作为一种小众流行的高雅传统”呢。C.文意变成变窄,变成“网络的文学”将以“游戏文本”的形式存在,而不是文学(包括网络文学)将以“游戏文本”的形式存在。
22.(1)很可能是电子游戏(2)旧媒介不是被替换了(3)考察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 (每一句2分)
(1)补写这一空一定要清晰地把握这段写的对象是什么、写了什么主要内容,第一段,讲的对象是“文学(网络文学)”和“电子游戏”,主要内容是分析文学(网络文学)与“电子游戏”这两种文艺形式的关系。而且文中“--------而这一切都是电子游戏的内容)”“当电子游戏君临天下的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两处信息,提示第一空的主语是“电子游戏”。(2)根据下一句“而是被包容了,旧媒介成为新媒介的‘内容’ ”,主语应是“旧媒介”,句式上要有“不是”,内容应依据“被包容”写出“被替换”或“被代替”“被取代”等。(3)应根据横线上一句“而在各领风*三五天的如今,作品能流行三五年就已经有了经典意味。所以”,特别是“所以”,捋清要写的对象、内容,关键是要写到“经典”。
23.【作文审题参考】
1.审读材料情境。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生认识的基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既定的思维空间。三则材料中有两件事和一句名言,第一则材料讲的是《长津湖》中英雄的故事和精神,第二则材料是网友们对吴京的“逼捐”,第三则引用的是鲁迅的名言,暗含对吴京宣传英雄精神的肯定。
2.审清任务要求。“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限定了对英雄和歌颂英雄行为进行肯定的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限定了主体为“高中生”和读者为“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一封信”限定了书信格式;“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限定了议论文文体。
3.审准价值判断。“英雄需要歌颂,英雄需要宣传”,写作过程中,考生必须确立以上的价值观。要对网友们的逼捐进行反思与辨证,对吴京等导演用影视或其他形式宣扬英雄精神进行正面的分析。
【评分标准】(45分切入)
【例文参考】
光影敬英雄,何错之有?
各位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刚刚看了电影《长津湖》,近来听闻你们认为吴京先生靠它取得票房和口碑是吃人血馒头,是一场“爱国生意”,需要捐出他的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对于你们的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以电影来纪念英雄,从来不是一场生意,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讴歌英雄,用荧幕唤起人们心中的英雄长歌!
光影敬英雄,是新时代纪念英雄的新方式。泛娱乐化的今天,以电影方式来讴歌英雄的方式是最贴近民生的,也是最容易传播的,像我这样学业繁忙的高中生也能有时间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抗美援朝那段艰苦历史,这无疑弥补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题材空白,而你们的逼捐行为,只会让艺术创作形式减少,降低主旋律艺术的可行性,这样的后果,难道不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巨大损失吗?
光影敬英雄,是淡化英雄虚无主义的好方法。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缺少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长津湖》一类电影,是对英烈的崇尚,是对英灵的致敬,更是对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的不忘,在“佛系”“躺平”各种负能量词席卷的当下,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来说,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文化体验,光影叙事也是国庆“燃气来”的重要载体,一味否定,认为这是人血馒头和生意经,不就也否定了曾经的英雄小说和说书人这一类有盈利行为的纪念方式吗?
然而你们却质疑别人用来纪念英雄的方式,试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逼迫吴京先生捐款,实际上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为纪念英雄做过什么,难道影片中中美军队在雪地中条件的刺骨对比唤不醒你们心中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敬畏,战士们溅起的热血沸腾不了你们冰冷的心吗?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长津湖》是商业电影,总存在一定的商业属性,但由观摩电影炒作到逼捐,本身已经脱离了观摩这部电影的实际意义,吴京先生对这部电影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收入也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你们一味关注他的收入问题,实际上是对个人财产的觊觎,这一类电影的根本目的是传递英雄的精神内核,而非引发二元对立,让道德成为束缚文化的工具。
网友们,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想我们应该对于这一类讴歌英雄的电影,从而发掘更多纪念方式,让这种形式的纪念唤起我们从“筚路蓝缕”到“玉汝于成”的血脉,减缓我们英雄历史厚度的磨损,传承英烈精神,书写新的英雄史诗! 一名普通的高中生
2021年10月
【评析】这篇作文紧扣“光影”形式纪念英雄,肯定了吴京的行为,反驳了网友的“逼捐”和道德绑架,对于吴京和网友行为的概念界定都很准确,辩证分析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的是对第三则材料的运用没有到位,没有更多的拓展类比其他形式的纪念行为,素材不够丰富,作文显得不够厚实。建议打分46-48分。
莫寒爱国心,且聚民族魂
亲爱的网友们:
展信佳!
相信你们在电影院中已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洗礼。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冰雕连”的诞生……无一不令人为之动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们也感受到志愿军不惧强敌的英雄气概了吧?
我想正是因为观众们与《长津湖》作品中的志愿军们产生了民族精神层面上的共鸣,引来更多的消费者的关注,促使这部作品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当然,也许是因为极度的共鸣,让你们对于制片人吴京先生提出既不理性也不和逻辑的要求。
你们要求吴京先生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一方面是对志愿军的惋惜与敬畏,另一方面是认为吴京先生靠爱国生意赚钱。这种要求的底层逻辑是否是因为他是公众人物呢?诚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这也仅限于道德层面。你们是否想过,若是票房不景气,又会有何人募捐呢?或许你们拥有着古代朴素的财富观:有钱就该多捐。但我认为这是在挟持社会人民的选择权利。
莫寒爱国心,燃起爱国热。探其渊薮,《长津湖》不过是一部蕴含着浓郁爱国色彩的商业片,有投入,有收益。拍摄爱国电影并不等同于靠爱国生意赚钱,你们为这部作品的动容,不是打着爱国旗帜的盲目跟风吧?你们强制要求吴京先生捐款,放大看,无异于打压爱国人士;从小看,打击了爱国主义题材的后续拍摄。愿你们熊熊燃起的爱国热情,莫要烧毁了传承人士的爱国心,勿要麻痹了普通人的爱国之心。
且聚民族魂,推崇正能量。吴京先生的爱国电影,疫情期间、河南山西水灾时公众人物的捐款,都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但他们捐献的多少,不是让你们成为坐而论道的清谈客的理由。你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心怀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何不以这股力量一同冲散阴霾而乘风破浪呢?身为一名高中生,我深知民族魂是需要凝聚的,正能量是需要共同推崇的,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更是做不得的。爱国电影存在的意义,是让历史被铭记,精神被传承。而《长津湖》的成功,不正说明了民族自信逐渐增强吗?
摆脱冷气向上走,于高山之巅,云见大河奔涌,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礼赞爱国之士。这是吾辈青年的目标,愿你们也可以践行。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
2021年10月21日
【评析】这篇作文对第三则材料有所提及,同时也有一定的拓展,“疫情期间、河南山西水灾时公众人物的捐款”,但是与《长津湖》宣传英雄事迹行为的类比性不强。同时,作文的结构不清晰在于每一段的分论点关联不紧密。建议打分44—46分。
演绎英雄故事,铭记英雄精神
亲爱的网友:
你好!
或许你此时仍然认为,吴京应当将收入全都捐给志愿军家属们。但不妨听听我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想法。(观点不清晰)
“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半个多世纪以来,祖国从未忘记这些为了新中国发展事业以及世界和平局面做出贡献而葬身异乡的英雄们。一批又一批的烈士遗骸与遗物被共和国以最高国礼接待并迎回。举国上下都为这些英烈能够魂归故里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与欢欣。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悠久文化血脉中对英烈们的崇敬因子在发挥作用,更是因为当今社会,在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深刻地明白,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而这些英勇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段掺杂着血泪与希望而闪耀着赤红色火光的历史。(分论点一:为什么要宣传英雄精神)
铭记英雄,方能镌刻不朽丰碑。志愿军英烈们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神经由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冲刷,仍然如星辰般璀璨、如烟火般绚烂。我们缅怀他们、我们尊敬他们,但这样的崇敬之情不能浮于表面,对英烈们最好的致敬,便是将他们的精神牢牢记下并传承下去。每一位英雄都是国家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醒目坐标,可以让我们定位自身、也定位历史、更定位对世界与人生价值的看法。崇敬英雄、铭记英雄本身就是在铭记历史、铭记民族奋起与国家富强的根本,让我们更好地与民族血脉相交、与国家命运相融。(分论点二:为什么要宣传英雄精神)
近年来,从《功勋》备受大众关注,到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得广泛热议、收获观众一致好评。无疑向我们展示了影视作品作为媒介与载体,在对英烈与历史的记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看看《觉醒年代》中那一个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眼神,看看《长津湖》中那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脸庞,多少观众的心灵为之震颤,也为之鼓舞?多少曾经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历史细节重新被拂去尘埃,放置于聚光灯下?有多少先驱与英雄的名字被人们所铭记?这每一个名字背后的鲜活灵魂与不朽精神又感染了多少的观众?铭记英雄不仅可以口口相传,更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的形式表达,我们用心灵来铭记、缅怀英雄,但我们同样也可以用光影来记录、致敬英雄。(分论点三“用什么方式纪念英雄”)
诚然,吴京的影片因爱国主义与志愿军的故事题材而走红。但我想这背后反映出的并不是借爱国主义题材与英雄烈士故事而谋取商业利益的不良动机。而是反映出了当今全社会对英雄烈士的高度重视与崇敬。在这类影视作品讲好英雄故事时带来的商业利益,是崇敬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公众精神品格所给予的正向反馈。这能够对商业市场给予正向的刺激,催生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讲好英雄故事、宣扬英雄精神。既活化了社会风气与商业市场,又传递出了正确的价值观影响。(辩证分析:为什么用商业形式宣扬英雄精神)
你不妨试着心平气和的坐下,或沏一盏清茶,或温一壶浊酒,佐着与那时相同的月光。看那封存在光影中的、被演绎着的英雄故事。透过时光的藩篱与历史的隔断,体悟那些让英雄烈士们为之奋斗终生,而不想被后世忘却的崇高精神品质。(提出倡议)
睁眼,是光影勾连演变化万千;闭眼,是忠烈英魂映万古如昼。
祝
万事顺心
一名与你素未谋面的高中生 XX年X月X日
【评析】这篇作文结构很清晰,有类比拓展的意识。不足在于分论点一和分论点二的递进感不够强,辩证分析段没有深刻分析“网友们为什么对吴京逼捐”,同时没有运用好第三则材料,素材积累还是不够丰富。建议打分48以上。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残篇评定
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完全空白的,评0分。
【附文言文翻译】
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由于李善长的举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太祖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既已疲惫,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祸乱就不会发生,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宋濂,根据事情,顺势劝谏,提出忠告,都像这样。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对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