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宋濂传写作手法,宋濂嗜学小古文段落划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4 02:25:52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温树;2、驱除胡虏,恢复中华;3、诚敬忠勤。

出处:《明史·宋濂传》。

参资:古诗文网《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明史宋濂传写作手法,宋濂嗜学小古文段落划分(1)

宋濂画像

二、少年神童,英敏强记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元末辞征诏,修道著书。明初受诏,任五经师,为太子傅。他与刘基、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家境贫寒,且体弱多病,但他天赋夙成,聪明好学。六岁入学,初学《蒙求》,过目成诵,当日能背,老师惊异。唐人李瀚此书,有字2484,典故592,虽有韵脚,却史事奥涩,不是智力超群,英敏强记,岂能做到?九岁时,他便开始写诗,人称“神童”。

明史宋濂传写作手法,宋濂嗜学小古文段落划分(2)

蒙书《蒙求》

十五岁时,乡邻张继之听说他出类拔萃,善于背书,就邀到家中,问他背完四书,要多少日子?他说只需一个月。张大人不信,当即取本杂书,找出500字检验。对所定的这段文字,他用手指着,逐行看过去,指完即背,便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张大人大为赞赏,对他父亲说:“你儿子天分非凡,当令他师从名师,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

十七岁时,他致力古文写作,相继投拜名人吴莱、黄溍,学诗学文,而文名远扬;还师从儒士梦吉、柳贯,学习五经,研究儒学。

三、学成执教,后修道著书

宋濂勤奋刻苦,博闻强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一度执教东明精舍。在此期间,他与胡翰、郑涛一批名士,常聚于此,谈诗论文,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大事,抒发壮志豪情。

至正9年〔1349年〕,由翰林编修危素举荐,元顺帝诏宋濂为翰林编修,而他民族意识强,不愿从元入仕,以奉养父母为由,婉拒不应诏。

不久,他躲进仙华山,名为学道,实则隐居,坐拥书城,读写为业,而学识精进,诗名远扬,声誉日隆。

明史宋濂传写作手法,宋濂嗜学小古文段落划分(3)

宋濂与朱标

四、朱元璋召为五经师,为太子傅

至正20年〔1360年〕,朱元璋将宋濂请到应天,命他为儒学提举,又任为世子朱标傅,并修撰起居注。

不久,朱元璋设礼贤馆,宋濂入馆任职,一直参与机密,为建立大明政权,出谋划策。

至正27年〔1367年〕,宋濂拟《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又名《喻中原檄》〕,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口号,为北伐灭元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一篇千古檄文,在我国古代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

五、国初名儒,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宋濂59岁时,大明帝国立国,建都应天〔今南京〕,建元洪武,朱元璋登基为帝,是为明太祖,立世子朱标为太子,宋濂顺理成章,任为太子傅。

明太祖推崇宋濂,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立国当年,即令他撰修《元史》,以青史宣告,除旧鼎新,日月重开!

宋濂先利用国朝资料,组织专业班底,撰写《元史》初稿。又派出儒士欧阳佑一班人远赴北京,收集采访元史新资料。他们还朝后,宋濂又遵命修正补充初稿,到洪武3年七月,《元史》就正式定稿成书。

明太祖雄才大略,治事严谨,又刻薄寡恩,实行特务统治,大臣动辄获罪。其间,宋濂编史有功,升翰林院学士、兼知制诰,却又因一次失朝,而降为翰林编修。

洪武4年,宋濂升国子司业,可又因未能及时上呈祭孔奏章,而贬为安远知县。第二年,又被诏回,升为礼部主事、太子赞善大夫。

这时,明太祖问政宋濂,帝王应读何书?他推荐《春秋左氏传》。于是,皇上命大字抄录,张贴宫殿墙壁,并亲率群臣,让宋濂讲解,进行系统的儒学教育,以规范君臣言论与礼仪。

洪武6年,明太祖召集天下儒士,得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命宋濂为其师,统一系统进修,然后一律任为翰林编修。宋濂升任翰林侍讲学士。

明史宋濂传写作手法,宋濂嗜学小古文段落划分(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