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之后两年中,德国陆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对欧洲进行了一次扫荡,包括法国在内的大半欧洲国家均宣告沦陷。按理说,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显然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也是一直想参与的。但直到1941年12月,在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起突袭之后,美国才正式介入了二战之中。
(德军攻打波兰)
那么,在二战初期以及之前的一段时间,美国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所有参战国都不太满意的一次战争。抛开割地赔款的德国和被肢解的奥匈帝国不谈,就连战胜国,也没有能得到他们所满意的利益。尤其是美国,在战争后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所得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
再加上一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让全世界普遍对战争产生了排斥和反感。因此直到30年代,美国国内依然是奉行着孤立主义的。
1935年,美国颁布了《中立法案》。该法案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立法禁止直接或是间接向参战国进行物资出口或是经济贷款(该法案并未在中日战争中实施)。
这条法案的推行,让反对战争的孤立主义者心中大定。但随着纳粹政府开始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活动,而英法等国又采取了绥靖政策。美国开始渐渐意识到了危机。
事实,上在当时的世界中,并没有什么国家能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发展与强大,除非欧洲统一,形成一个超级大国。因此美国政府对于欧洲的策略,一直是奉行孤立主义,维持欧洲均势,让大国相互制衡。
(罗斯福总统)
但随着德国的异军突起,尤其是连法国也遭到横扫之后,欧洲的均势显然已经被打破。《中立法案》已然不再适用于那个时代了。
但由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根深蒂固,罗斯福颁布的每一份文件,几乎都会被所有人盯上,因此,他根本没有办法向盟军集团输送物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输送物资不行,那么,改成租借总没问题了吧。
于是,1941年3月11日,美国正式通过了《租界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会有偿地向盟国提供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物资。
至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盟国,而不是支援如日中天的德国,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
首先,美国想要在欧洲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须支援弱势的一边。如果支援德国那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根本无法得到太多利益。
其次,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强大,将会在日后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美国必须坚持奉行欧洲均势的这一原则,才能够不断发展不受到遏制。
此外,法西斯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美国想要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要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如果能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对势弱的盟军施以援手,那么就能够大大地提升国际地位了。
《租界法案》的通过,使无数物资和装备送到了盟国手中。这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尤其是对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从欧洲发生动荡开始,罗斯福就根本没有打算做一个看客。1939年,美国的常备陆军只有几十万人,但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国陆军人数已经突破了160万。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对于这场战争,其实是早有预谋的。
美国虽然有预谋,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动手。他们再等待机会。而且他们知道,日本肯定最先熬不住,要先下手。只有日本先下手,才能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参战,才能打赢这场仗。
(珍珠港事件)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怎么知道日本要先下手呢?
事实上,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也许并没有想到。但在《租界法案》通过的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反而开始慢慢降低。日本是个岛国,没有了美国的资源出口,根本就无法在战争中维持多久。而留给他们的路,只有北上入侵苏联和南下入侵东南亚两条。
即使日本打下了苏联的远东地区,但那里的贫瘠,也根本无法改变日本资源短缺的事实。况且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早已经领教过苏军的厉害。如果日本选择北上,无疑是让战争资源更加短缺,完全是自寻死路。
而南下策略则显然不同。虽然东南亚国家都成了大国的殖民地,入侵东南亚等于入侵美国,但毕竟那里资源丰富,日本肯定是大有收益的。
因此在美国看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必然会入侵东南亚。到时候美国就能名正言顺地对轴心国宣战,进而达到参战的目的。
不过美国可能没想到,日本竟然想直接摧毁美国的海军力量。这最终致使美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地加入到盟军阵营之中。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