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一即位就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他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当时河南府及所辖各县在道路旁植树造林,谁敢“非理砍伐”,一概按律治罪。
明清时期,植树的规模更大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农桑为国之本业,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清朝时,朝廷也要求地方官员劝导百姓植树,并禁止非时采伐、牛羊践踏及盗窃。
孙中山与植树节
古代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法定意义上的植树节,直到百余年前民国建立。
早在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谈到中国为什么日益贫困,以及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撼也。”抓紧时间将农业搞好,多种树,多搞养殖,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可惜当时内忧外患严相逼,李鸿章不可能听取他的建议。
直到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就于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中国植树节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北洋政府发文各省,要求动员民众植树,公务人员和学生尤其要走在前头,为民众起带头作用。所以在1917年清明节,尚未毕业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恽代英同志在日记中写道:“在校园植树一棵,未活。”说明这时候清明节要植树的理念已经走进了校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1928年4月7日,已经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为了纪念孙中山,为了继承总理遗志,将3月12日定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一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又颁布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暂行条例》,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改称“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简称“植树节”。
从1929年开始,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才正式宣告形成。
当代植树节
1956年,*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在*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 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2年的植树节,*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来源:自然资源频道
编辑:张楚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