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成为余欢水就是因为被太多的东西束缚,负重前行而缺乏挣脱的勇气。
正如反抗上司可能会失去工作,所以面对职场纷争大多数人情愿选择隐忍。这又是因为失去工作就意味着明天不受保障。明天是我们顾虑,所以剧本正是在说假如没有明天,去找回失去的勇气吧!
从根源打破顾虑,不破不立,试问在内心深处,谁不想成为逆袭后的余欢水呢?这是每一个失意的人的心声。谁不想不管不顾,放手一搏?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还可以“任性”一下吗?
余欢水告诉我们可以的!透过重获新生的余欢水,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那是人生真正的样子。
二、回不去的不是家
作为父亲的余欢水显然是带有温情色彩的,他是一个平庸的父亲,没有什么让儿子可以感到骄傲的。但是当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他变成了伟大的父亲。
他可以为了家人去讨债,去卖q g,去威胁上司。作为丈夫的余欢水终于给妻子买了车,把房子和存款也留给妻子。可以说“家”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很重要。
但是当他离婚,并将一切都奉献给家庭后,一个乌龙事件——癌症误诊,让这一切都成了笑话。当他兴奋地从医院回家,想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他的家里已经住进了另一个男人,荒诞感由此而生。
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大多离不开家庭。然而事实上,很多的伤害都来自于家庭,很多的不幸都和家庭相关。童年不幸的孩子,被家暴的母亲,被配偶背叛,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而剧中余欢水的家庭被摧毁显然与经济有关。这是谁的错呢?应该归罪于余欢水的窝囊颓废吗?应该归罪于高露饰演的妻子甘虹过于物质吗?可以确定的是,现实打败了他们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关系。
“回不去的家”,这是一个痛点。弹幕里,评论中,观众对这一点尤为激愤。“回不去的家”解构了余欢水为家庭做的一切牺牲,使他之前的所有行为都沦为表演,意义被消解殆尽。这里用解构主义理论来看待,就凸现出了荒诞感,带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回不去的不是家。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找寻真正的家,也就是新的信仰。
栾冰然是余欢水蜕变的见证者,两人经历生死,收获了真正的信任。这也许又是一个经典套路。失意男子总会遇到一个来拯救他的年轻美女,只有她才能看到他贫困潦倒背后的善良品质,从而印证弃他而去的妻子的不懂爱和不识货。
剧中栾冰然的身份设置具有象征意义。临终关怀志愿者,显然代表着人间最后的温暖和救赎。“胰腺癌晚期”的余欢水一生中得到的同情和温暖的确太少了。
大结局我们知道,栾冰然之所以从事这一工作,是为了认识高阶层的人,通过人脉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也就解构了她的身份定义。
当然,她算是剧中人物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了。栾冰然反复问余欢水的信仰是什么。经历种种之后,余欢水才明白,他想做一个敢站出来的人,他想重新活一次。
三、滑稽做戏的众人
剧中反复强调“演砸了”,可以说人人做戏。余欢水为了面子撒谎,为了迟到做戏,吕夫蒙为了拖着不还钱说自己在非洲,余父为了索钱动之以情、声泪俱下,上司和美女秘书为了拿回把柄反复做戏,甘虹疑心余欢水发现自己的新恋情而先发制人,后发现是误会一场。
安排巧妙的是,这些戏都演砸了,以各种形式被撞破。所以说,剧中人人看戏,人人演戏,又都演砸了。
更为讽刺的是,余欢水没有偷走优盘,却被上司误会他握有把柄,而对他施加阴谋诡计。余欢水并无救人之心,却阴差阳错成了勇斗罪犯的见义勇为英雄。警局表彰,报纸媒体大肆宣传。余欢水成了“城市英雄”。但观众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一开始就有误会,所以接下来的一切就十分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