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辨伪常识系列:铜元的包浆、铜元的铜色、铜元的边道、铜元的文字、铜元的币缘、铜元的底板、铜元的穿孔、浇铸币特征、嵌合币特征、铜元与概率问题、综合看币,共十一个部分。整体固然重要,但局部是构成整体的要素,细节决定成败,希望这个系列能让泉友对如何辨识铜元真伪有一定了解。
1、铜元的包浆
铜元包浆是外(流通、环境)和内(材质)的综合作用(化学反应)。在这里我把锈也归入包浆范畴。
铜元的锈分为浮锈与硬锈两种。浮锈是指可以洗掉、不伤底板的锈。硬锈是指难以洗或者拔除的锈,如果硬洗,底板很可能会出现麻坑,也叫入骨锈。
硬锈可以分为:油漆锈、生根锈和粉锈。(例图:油漆锈、生根锈和粉锈)。因泉友各自称法并不统一,但我们多数时候是把色如翡翠,形似一坨的锈称为生根锈,这种锈不会发展;而粉锈,则是像粉笔灰一般,色发白绿,一摸就掉但底板内部已经腐蚀严重,这是一种有害锈,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发展。
一般我们处理粉锈(有害锈)的办法有以下几种,关键点就是不再与酸接触并密封:1、用火整体预热,并局部烧热,最后用蜡油封。2、用氨水洗。3、用碱性溶液洗后用蜡油封。其实我们见到粉锈并不需要太害怕,铜元的致密度比古钱大的多,发展不似外界传闻这版恐怖,略处理下,注意保存环境的干燥,10年20年不会有太大问题。
除了锈之后,我们还得说包浆,包浆颜色各异,在这里提醒大家:巧克力包浆很流行,但是巧克力包浆是作伪很方便的一种包浆。尤其是浅咖啡色的巧克力包浆。
2、包浆的层次
自然形成的包浆是有层次感的,比如一个币面如果存在两种颜色,真品铜元的包浆从颜色1到颜色2,会是渐变的,而非突变,也就是从颜色1到颜色2会有中间过渡地带。
更多时候我们拿到手的铜元,都是一色包浆,这种包浆的层次怎么理解呢?——真品铜元的包浆是从内而外逐渐加深的,有时候我们初看一枚铜元是黑色,再用放大镜一看原来是暗紫红色,这种包浆基本就是从浅到深一层层“染”出来的,与真品铜元包浆特征相吻合。
3、包浆的坑口、地域
在古钱里有坑口之说,其实铜元里也存在这种现象。有些品种对应的包浆较有特征,比如黑包浆:吉林飞龙、广东二仙、云南五仙、川滇十文等等多是此类包浆。(铜元黑包浆假币不少,须注意,一般来说做出来的黑包浆偏干涩)
四川军政府五文多数是深红色包浆,偶有例外。这与充分参与流通有关。四川军政府五文实际铸于民国7、8年,纵观民国四川整个铸币史,官方铸造的小面值铜元仅此一种,民国初早找零困难,民国10年以后找零尤其困难,有的是拿古钱裁开,有的是拿铅质币代用,有的是拿木条或者布条代用。因此,军政府五文基本完全充分参与到了流通领域,形成了特有的包浆颜色。我们现在看到的动辄原光、浅巧克力的三全极美四川军政府五文,实际真品有这么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