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祝英台的故事如出一辙,祝母年轻时也曾女扮男装到书院读书,并与一书生相恋。
但遗憾的是,最终她选择了屈从父母之命,放弃与书生的爱情,嫁入更显赫的祝家当夫人。
而书生因厌倦士族间的攀附权贵的恶俗风气,便寄情于山水之间,遁入空门做了僧人。
当梁祝的恋情曝光后,祝母找到梁山伯,要求他写一封信,与祝英台断绝关系。
梁山伯不肯,祝母骂道:
“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跟英台的命运,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要冤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力,要冤就冤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其实祝母与其说像是在骂梁山伯,更像是再自怨自艾,为当时那个受到封建制度迫害而放弃爱情嫁入世家的自己做辩护。
这上下两辈人的经历相同,互为对比,又互相关联,增加了电影的层次感。
祝母选择妥协了并与爱人分离,而梁祝则坚持爱情最后双双殉情,但却都走向了悲剧式的结局,不得不叫人感叹。
三、僧人与他的江湖侠气
电影中,不只上下两辈的两对苦命恋人互为对比,僧人和祝母这一对曾经的旧情人也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祝母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势力,腐朽贪婪,为达目的可以扼*一切情感,心思狠毒。
在祝母的衬托下,僧人显得更加超然,他站在青山碧水间俯看芸芸众生,无形中也让我们在观影时多了一个上帝视角。
“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躲起来,我只是站在门外观看他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