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邓稼先贯穿全文的线索,邓稼先文章六个部分的概括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9 02:43:32

1、 《邓稼先》教学设计

知 识 与 能 力: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妙点寻踪,品味文中的人物美、语言美。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 程 与 方 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妙点寻踪,品味文中的人物美、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两弹元勋"——邓稼先吗?"元勋"是指"大功、首功,立大功的人","两弹"指原子弹、氢弹。邓稼先的同窗好友杨振宁也曾评价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我们一起从杨振宁先生的人物传记《邓稼先》中寻找答案。(教师在"导语"中,就要向学生强调:本文的体裁为:"人物传记"。)

【过渡】:那么,什么是"人物传记"呢?

二、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即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预习检测

(一)、生字词注音及解释:

鲜( )为人知 说( )服 铤( )而走险 彷( )徨( )邓稼( )先 元勋( ) 至死不懈( ) 鞠( )躬尽瘁( )选聘( )无垠( )殷( )红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锋芒毕露: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孺:小孩。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至死不懈;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元勋:立大功的人。 挚友:亲密的朋友。

仰慕:敬仰爱慕。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二)、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概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预设】:

1、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挑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整体感知:

(一)结合课文内容,畅所欲言,说说标题的妙用。

第一部分的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有何妙用?

【提示】:上学期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表示地点的转换。而此标题,则是展现的是时间的延续。在深厚的历史背景、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推出"邓稼先",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突出他对中华民族、对国家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引发读者的关注。)

2、第二部分的标题"两弹元勋",有什么妙处?——直截了当地点出了邓稼先的贡献和功绩。

3、第三部分的标题中,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并列,有何用意?

【提示与追问】:这部分的标题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能够并列的人、事、物,往往都有其相似和相对之处。学生应该第一时间能发现这是对比。教师接着问:那么,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呢?——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补充: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即: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两位都是原子弹研究方面的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都是自己国家的功臣,他们为什么在性格和为人上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作者为何在最后一段说:"我以为…深入的认识"?——两个人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作者对这二人的对比是为了突出谁?——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再追问课文的一、二段能否删去?——不能。这两段分别介绍了我与稼轩的关系和我与奥本海默的交往。通过这两段,作者告诉我们:他对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的了解,为下文展开对比做铺垫。

4、第四部分的标题出现了两个问号:民族感情?友情?请同学们结合这部分内容,思考标题的含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两个问句中间添加一个合适的连词。)学生可先自行阐述意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追问:如果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即:"事后我追想…感到骄傲?"这是一个选择问句。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是怎么说的?——我始终想不清楚。教师在追问: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作者产生如此巨大的情感震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既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而自豪更为有邓稼先这样的领导国内学者独立造出原子弹的朋友而感到骄傲。

5、人物的语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而独立存在。邓稼先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出"我不能走"这句话的。(危急时刻掷地有声的话语)。 "我不能走"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那请问这部分的标题可否换成"忠于职守"或者"无私奉献"吗?为什么?——不能!所谓言为心声,一句简单的话语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表现出邓稼先身先士卒、忠于职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很好地展现了邓稼先的精神世界。

6、第六部分的标题:"永恒的骄傲",出处何在?用意何在?

【提示:】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总结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这部分内容也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过渡】刚刚大家畅所欲言,熟悉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各部分标题的妙用。接下来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创作的这篇人物传记,是采用"糖葫芦串"模式吗?

——不是,虽然文章采用片段式,且给每个片段添加了小标题,但并非"糖葫芦串"模式。"糖葫芦串"模式,在结构形式上是分分分的关系。而这篇文章在结构形式上是:_________。】[来源:学ZXXK]

链接:梳理课文六个部分之间联系。【按总分总结构,将全文浓缩为三个部分】

【追问】:在学生划分层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追问如下问题:第一部分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点明中心人物,突出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合作探究:

探究文中的人物美

速读课文,结合文中的事件和细节,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_____,读到了一个______的邓稼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的爱国心)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没有私心,真诚坦白)

⑤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诚信、严谨求实)

⑥1982年,在一次研究中突遇危急情况,邓稼先掷地有声的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归纳邓稼先的为人,屏显:

(二)探究文中的语言美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流畅却也不乏美感。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阐述观点。

【预设】:

(1)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①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②"作出了巨大贡献"和"鲜为人知"看似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才能彰显出邓稼先朴实、低调、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3)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4)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5)"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手有没有颤抖?"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他的美妙在于: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邓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这组排比,体现了研究工作的复杂和艰难,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老友的真诚和担忧。

(6)在第五部分中,作者引述了两段材料一是《吊古战场文》,一是五四时的一首歌曲。这两段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①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唐代散文家李晔用骈体形式写成的名篇]和译文。

②引述《吊古战场文》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将科学家工作的地方比作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增添了悲壮的色彩,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③引述"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的作用: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发扬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男儿。

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对挚友的敬爱之情。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竞读第六部分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竞读这一部分内容感受邓稼先的高尚人格。

三、写作特色归纳

1、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即: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例如:文中作者从生平、功绩、性格、品质等方面,展现了邓稼先的光辉形象。六个部分各有侧重,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贯穿这六个部分的一条线索是:作者对挚友邓稼先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2、多种写作手法(对比)与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引用)的运用。

3、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1、把自己寒假为"祥子"写的小传与《邓稼先》相对照,看是否能从课文的写法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的写作。

2、拓展阅读:《最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传记节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