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成就,明清章回体小说冷门代表作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1 11:02:21

清代学者焦循曾在《易余龠录》中说“一代有一代之胜”,并选取楚*、汉赋、魏晋南北朝隋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八股文为各个时代的代表文体。后来有人将最后一项改为明清小说,这是符合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情况的。在所有的文学式样中,明清两代独领风*的确实是小说。而其中又以章回小说为代表。

章回小说又称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由宋元长篇说话嬗变而来,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与笔记、传奇、白话短篇分途并行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创作业绩,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体。

一、章回小说的源起

唐代的俗讲变文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是章回小说的远祖。指的就是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的一种比较久远的师承关系。俗讲由佛家讲经衍出,所谓“俗讲”,即中唐以后的一种讲经方式,是和尚在寺里讲经的“话本”,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描摹表演,比较具有趣味性。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精深繁富,不易领悟,俗讲则将深奥的佛经文学化和通俗化,并且与说唱艺术结合。唐五代时有种说唱变文极为盛行,叫做“转变”,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变”即为变更、变化,使高深道理通俗化。变文可以说是彻底的民间文艺,它是一个人就能说唱的讲经文。

由此可见,俗讲变文其实就是通俗方式下的佛家讲经,陈寅恪先生曾讲过:“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观近年发现之敦煌卷子中如《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演义》诸书,易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都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由此足见,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确有渊源。

不过,俗讲及变文对章回小说的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经由“说话”艺术这一中介发挥作用。

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成就,明清章回体小说冷门代表作(1)

“说话”就是讲故事,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说书、评弹等艺术形式的鼻祖。

随着李唐王朝的解体与坊市制度的结束,经五代纷争到宋朝建立,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文化空前繁盛。这为市民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而在唐代开始繁盛起来的说话,更是吸收俗讲、变文艺术的经验,到宋元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市民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市民欣赏水平及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宋元的说话艺术出现了“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的局面,四家数指的是:小说(古称银字儿)、铁骑儿、说经、讲史。由此,有固定体制的话本也相继产生。话本,就是说话的剧本,它是处于讲俗变文与章回体小说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学界一般认为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适认为“宋朝是章回小说发生的时代。 如《宣和遗事》和《五代史平话》等书,都是后世章回小说的始祖。”宋元话本直接继承了唐代俗讲变文的许多文体特征,例如:宋代话本有“入话”、“收尾”的特殊艺术形式就跟讲俗变文中的押座文、解座文十分近似。所以,论起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母体还要数宋元话本。

话本小说对章回小说文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章回小说的文体形态特征几乎都能在话本小说中找到遗传因子。俞平伯即据“起首有楔子”、“起首有诗、结尾有诗”、“书分章回”等特征而认为章回小说乃“话本之肖子”。

如果从小说的结构体制来说,则不管“讲史”平话还是“小说”话本,都与章回小说存在传承关系。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将话本的结构体制分为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六个部分,如果按照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归类,则可将篇首、入话、头回并为一类,视为导入部分,正话是小说主体,这样话本小说的结构体制实际上包括四个部分:题目、导入部分、主体部分、结尾,而一部完整的章回小说也相应地存在这四个部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两种文体之间传承关系。

二、章回小说的特点

章回小说既然由宋元时的说话艺术和话本小说脱胎而来,则免不了带有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子。同时,在经过文人们不断的发展演进中,又增加了其更多新的特点。

一、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特有的体式特征,故称为章回小说。这与宋元说书艺人讲较长历史故事,一次讲不完而分段进行有关。这种分回的做法,对章回小说家集中力量经营好每一回书非常有利。回目要尽可能概括所说故事的重要内容。早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回目都是七字的单句,如“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等。到了《水浒传》,由单句变为了偶句,如“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等。这种形式,发展到后来对句越来越讲究,要求对仗工稳,平仄和谐,甚至如《红楼梦》等小说的回目还有些许诗意。而从回目标题,亦可见作者文学素养的高低。

二、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章回小说继承宋元“说话”传统,作者始终扮演着说话人的角色,采用“说给人听”的散说为主并间以韵文的叙事方法。

作者创作时虽然已经脱离了说书场,但仍遵循“说话”艺术的基本要求。“话说”、“且说”、“但见”之类,仍是叙事和描写的常见方式。

在讲述过程中,作者可以任意中断情节的发展,向读者进行解释和评论。讲史艺人为吸引听众下次再来,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突然打住,留下悬念。这种叙事技巧也为章回小说所继承。在每回结尾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结束。 后来虽完全摆脱由说到听的模式而转为文本阅读模式,但仍保留着某些说书习惯用语的痕迹。

三、作者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章回小说继承说书艺术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叙事人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可以随意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有些章回小说家为了更深入地表现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不满足于这种全知视角而兼用由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的限制视角。如《水浒传》写宋江眼中看到了莽李逵,李逵眼中看到了黑宋江。这种运用人物视角的笔法,到了《红楼梦》已成为作者常用的手法。

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成就,明清章回体小说冷门代表作(2)

四、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小说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对情节的组织安排,使整部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容不同,结构也随之不同。为了适应讲故事的要求,章回小说大多采用单线组合的结构形式,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较长的则组成情节单元。情节单元常由三个回合组成,如“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早期的章回小说,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结构较为复杂,由多线交叉组成。到了《金瓶梅》,采用了网状结构新形式,并为《红楼梦》所继承和发展。世情小说表现复杂的社会人生,其内容千变万化,叙事结构也随之千变万化。单线组合、单线纵贯、多线交叉、网状交织是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基本形态。

五、缓急有致的叙事节奏。讲故事要能吸引人抓住人,必须适应听众的欣赏心理需求。因此,说话艺人特别讲究掌握故事发展的快慢、紧松、起伏等变化。章回小说写给读者看,同样需要适应阅读心理,注意艺术节奏。

古典小说评论家深知此中奥妙,通过各种方式阐明安排好艺术节奏的重要性。《三国演义》第七回讲袁绍和公孙瓒、孙坚和刘表之间混战,接下去第八回却转而叙述貂禅的故事,毛宗岗批道:“前卷方叙龙争虎斗,此卷忽写燕语莺声,温柔旖旎。真如铙吹之后,忽听玉箫;疾雷之余,忽观好月。”就是讲究掌握节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六、通俗化的叙事语言。唐代传奇以文言文为主,宋元“说话”转为以白话为主。章回小说继承宋元“说话”传统,叙事语言力求通俗化大众化。但当时的书面语言仍是文言文。章回小说为了雅俗共赏,在白话中夹杂古文词语及引用融汇诗、词、歌、赋、史传文学,也是很自然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利用了《三国志》史料等原因,名为“通俗”,实则“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相比之下,《水浒传》采用老百姓口语,可称为名副其实的长篇白话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白话而更富有文学色彩。

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成就,明清章回体小说冷门代表作(3)

三、章回小说的成就

若从反映社会、描写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无论哪种文学样式,包括诗词、散文、史传文学、戏曲或者是短篇小说,都比不上长篇小说。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对明清社会现实的反映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章回小说对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而细致的反映,它是明清社会全景式的形象再现。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豪杰并起,“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其实不仅是宋事,亦包括当时现实。《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对古代社会的描写,正是元末混乱现实的显现,其中寄托了作家希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富裕的政治理想。

晚明政治日坏,党争激烈,权阉专政,外患未平,内忧又起,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面对如此形势,文人忧心如焚,此时的章回小说放弃了以前的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法,大量时事小说迅即产生,其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梼杌闲评》等章回小说堪称代表。

总之,有明一代之政治大事、历史演变大都可以从小说中得知大概。清代章回小说亦是如此。

不仅政治,社会风气更可以从小说中得到明证。明代中晚期,皇帝崇信道教,侈谈长生术、房中术,耽于淫乐,社会风气日坏,于是就出现了《如意君传》、《金瓶梅词话》等世情小说。

除此之外,其它的小说的题材还有写爱情的、讽刺现实的、写神怪的、写宗教的等等。

总之,可以说明清时代的任何角落、任何人物都可以在章回小说中找到它的影子,所以有人把章回小说称之为稗官、野史,以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成就,明清章回体小说冷门代表作(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