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明清章回体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1 10:28:47

明代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共计277年。明代文学的发展呈波浪形态势:前期为元代文学的余波(高)和明初文学衰微冷落期(低);嘉靖以后,文学崛起发展,变革迅猛异常。

文学近代化变革的标志: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的陆续写定和问世,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2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传奇体制的定型和昆腔的改革,到汤显祖写出“临川四梦”,戏曲创作被推向了高峰;3继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开展文学革新运动之后,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等,都明显地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2产生了一批受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作家群;他们又与商人、手工业者、艺人等市民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新的读者群。

3市民的生活、情趣及其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4审美趣味趋向世俗化: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5文学创作商品化: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一些文艺作品沦为金钱的附庸。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广泛渗透:前者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后者洋溢着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心学与禅宗相结合,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方式上发生变革,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起到了推动作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这一思潮对于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文领域内激荡起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对抗的“性灵”说。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也陆续亮相。

明代新的社会思潮、新的文学现象缺乏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未能冲垮沉重的封建枷锁和陈旧的文化观念,在疏狂不羁的作风、主观唯心的原则指引下,常常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1在理论上,李梦阳、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等人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在当时具有震聋发聩的意义,形成了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

2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

章回小说 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讲究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到明代时,章回小说的目录和文字更加讲究,在体制上得以发展和定型,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代表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 是明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部长篇章回小说。它们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3明传奇的高度繁荣。

明代中后期,明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他们或主才情意趣、语言本色;或重格律严峻、词采奇丽;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了不同流派争妍斗艳的局面,创造了明代戏曲的一个黄金时期。以徐渭的《四声猿》为代表,用南曲写杂剧的风气大兴,形成了明代后期杂剧普遍南曲北化的独特风貌。

昆腔 是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兼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加之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成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在城市舞台上长期居于霸主的地位。

弋阳腔 是指明代流行于农村的传奇曲调。其特点是: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的现成剧本而成;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其歌唱方式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喧闹的锣鼓等打击乐伴奏,适宜于通衢野外演出。它在民间广泛流行,以后发展为众多的支派,长期与昆山腔争锋媲美。

二 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三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俗文学的发展,推动、刺激了雅文学向着俗化的方向演变,而俗文学自身也在雅文学的规范、熏陶下趋向雅化。

诗歌、散文,从李梦阳到徐渭,再到袁宏道、张岱,在民间文学的滋润下,陆续创作了一些通俗如话、自由活泼,但又俗而有趣、浅而不薄的作品。

文言传奇小说逐渐变成下层文士和一般市民的娱乐品,呈现了种种话本化的倾向。

民歌、笑话等的收集和刊刻,实际上都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和加工。长、短篇通俗小说的编辑、创作,从创作意趣、题材取向、表现手法,到语言运用,都越来越趋向雅化。

雅、俗文学的交融,大大地改变了作者队伍的面貌,造就了一批新型的雅俗兼顾的作者群。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1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完成了从文学实践流派向文学理论流派的过渡。

2他们都有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

3未能在文学一些根本问题上进一步作出深入、全面、系统的思考。

4为标新而故意立异,矫枉过正,思想方法上好走极端,不免陷入片面化的泥坑。

5在作风上分门立户,拉帮结派,不容异己,态度狂易,霸气十足。

明代的文学论争,在分门立户、交相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救弊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现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