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因为遭受社会的不公待遇导致冉阿让仇恨这个社会,就在冉阿让即将堕入恶的边缘时,主教的善化解了他的仇恨,然而冉阿让并未真正被救赎,此刻他的内心正处于混沌之间,他本能的想用仇恨来掩饰内心的那一丝光明。接着他又遇到了一位通烟囱的孩子小瑞尔威,还抢了他的一枚银币,其实此刻的冉阿让并非想作恶,这是他的本能反应,又或者他想证明自己的本恶。可惜的是,作恶并未给他快感,反而在折磨着他,他本性是善良的,社会的不公带给他的只是仇恨,并非恶。此刻他想起了主教的话,决定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此刻的冉阿让还并未真正被救赎,只不过是充满了愧疚,他发现了自己的原罪,也开始了自己的赎罪之路。
之后冉阿让改名为马德兰,来到了海滨蒙特伊城,他在这里开起了工厂,成了百万富翁,不断用赚来的钱帮助穷苦人民,之后因为突出的贡献当上了市长,人们称呼他为“市长先生”的语调也和迪涅区居民称呼“主教大人”时几乎一模一样。
接着是本书另一位悲剧人物出场,少女芳汀经不住大学生的追求,一夜风流后未婚生下了女儿珂赛特,为了生活她把孩子托付给开旅店的德纳第夫妇照顾。后来芳汀到了马德兰的工厂做了女工,在得知芳汀未婚生子的消息后,女工头自作主张把芳汀辞退了,走投无路的芳汀最后去当了妓女,后又因为打伤了调戏自己的人被警察抓了起来。
当地的执法者沙威是个法律的狂热信徒,奉行着绝对正义,他想将芳汀判六个月的监禁,被路过的马德兰市长阻止了,他们之间起了争执。不得已,马德兰动用了市长的权威强行让沙威放人,这引起了沙威的极大不满,之后他偷偷写信告发了马德兰,原因是他怀疑马德兰其实是在逃的苦役犯冉阿让。
然而戏剧的一幕发生了,还没等到回复就传来了冉阿让被捕的消息,连沙威也亲自去确认过了,可只有一个人知道真相,那就是冉阿让本人,也就是现在的马德兰市长。最后冉阿让克服了重重障碍,坚持来到法庭承认自己的身份。
此处有个有趣的场景,冉阿让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竟没人相信,就连曾经和他一起服过苦役的三个人也都指认那个和冉阿让很相像的商马第才是“冉阿让”,直到马德兰站在他们面前还都异口同声说不认识。
其实在这里众人都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就跟之前要逮捕芳汀的沙威一样,他是这样说的:“那位绅士(调戏芳汀的人)是个选民,他在公园旁边有漂亮的公馆,是一幢四层楼房,所以他不会犯错。”
如同他们此刻拒绝相信马德兰是冉阿让,因为他已经是“市长先生”。
雨果也是借着小说中荒诞的情节来进行讽刺,当时的人们盲目相信权威,把一个人的身份高低来当做道德评判。
最终在马德兰的“据理力争”下,商马第被判无罪,而马德兰也做回了冉阿让。在看到了商马第,冉阿让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然而他最终克服了心理自卑,勇敢面对过去,接纳那个曾经不堪的自己,这也是冉阿让获得的第一个救赎。
冉阿让被判了终身苦役,可是为了帮助芳汀接回女儿,他又计划逃跑,并且诈死躲避了追捕。之后冉阿让顺利的找到了珂赛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德纳第一家欺骗了芳汀,她以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可以让女儿过得更好,却没想到她把女儿托付给了一家恶毒的人,德纳第夫妇靠珂赛特来骗取芳汀的钱财,他们还把珂赛特当成了佣人,让她干粗活,还时常拿她出气,不给她吃饱饭,曾经精致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