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纳(左)和甘地
二战后,英国退出了南亚地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仇*事件频发。
对此,英国不失时机介入。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统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教徒占优的地区合并为一国,即印度。穆斯林占优势的地区则合并为另一国,也就是巴基斯坦。
此外,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土邦的王公贵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独立建国或者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其中,巴基斯坦被印度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首都为沿海城市卡拉奇(西巴基斯坦)。
▲印巴分离
三、印、巴的心结
印巴的分治政策不仅没有给独立后的两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和平、安定,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民族、宗教矛盾。
按照《蒙巴顿方案》,南亚按照宗教建立不同的国家。为了建立“纯种”的国家,两国分别驱赶异教徒。不同的教派遭到了仇*。大约有1000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迁往各国。
教派仇*和被迫迁徙,成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难以愈合的伤痛。
▲印巴分离带来的民族迁徙,为印巴关系恶化埋下隐患
另一个问题就是土邦归属问题。按照《蒙巴顿方案》,土邦可以自行选择独立,或者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然而,尤其是克什米尔的归属成为了两国最大的心结。
克什米尔当地的居民大约77%是穆斯林,20%的居民是印度教徒,剩余3%信仰包括佛教等其它宗教。按照《蒙巴顿方案》,穆斯林为主的土邦“可以选择”并入巴基斯坦。
当地的权力掌握在印度教贵族的手里。掌权的印度教统治者可以选择加入印度或独立建国。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最后一任统治者哈利·辛格为了保持自己独立的权力,希望克什米尔独立。
▲克什米尔最后一任统治者哈利-辛格
哈利··辛格认为克什米尔作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南亚大国之间的“缓冲带”,可以成为像瑞士(在法、德、意三个大国的缓冲区)一样的永久中立国。
然而,克什米尔地区却不像瑞士一样有着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当地主要居民是穆斯林,长期受印度教统治者的经济和政治压迫。
经济上,穆斯林税费负担沉重。政治上,穆斯林被排除在外,对于统治者的不满越来越深。巴基斯坦成为克什米尔穆斯林的“精神祖国”。
1947年10月22日,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一支由亲巴的部落和巴士兵组成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意图占据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
哈利·辛格逃亡印度,寻求印度的政治庇护。
巴基斯坦的“入侵”给了印度干预的口实和借口。1947年10月27日,印度进攻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爆发战争。即第一次印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