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冼氏族人,广东肇庆冼氏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2 06:53:47

据考,“伯爷宫”原为敬奉杨世略的庙,后被客家人改为敬奉三山国王的大伯爷。民间为抹去杨世略的影子,改称此庙所敬的是宋代平南的元帅杨文广,故俗称为杨伯爷。

据说,这源于杨文广南征、征讨“南蛮”首领侬智高事件。

但“杨文广”似乎是附会的,其也是俚人。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调查发现,俚人地区春州(今阳春市),也有人把杨文广作为春州地区土著的祖先。该研究会说,岭南古俚人地区在以“汉”为正统的朝代推进更迭中,普遍存在着本土原住民想方设法去“土”贴“汉”的现象。

如此一说,权当参考。

当然,也存在这个可能,后来的汉人旧物利用,用儒家思想代入,重新解读和阐释,改造汉化,为之所用。

按说杨世略为一代枭雄,应留有后代。或可能梅州、潮汕、粤西之杨姓有杨世略后人。只不过这等谜题,就看谁能解之了。

实际上,根据史书对杨世略都称为“俚酋”或“岭南俚帅”的说法,杨世略大可能是俚人,但也可能是被俚化、百越化的汉人。此点就不展开分析了。梅州杨姓恐存在多源流的情况,即俚人杨姓和汉人杨姓有可能窜谱、合谱了。

另外,梅州还有杨宣娘寨,或者叫杨宜娘寨的遗址,会不会也是古时某位俚族杨姓女将率族人占山结寨的地方,被后来的客家人附会为“杨门女将”呢?这个留给大家考证吧。

所以,我一直认为,客家民系以中原南迁汉人为主体,但也融入了畲人和以杨世略后人为代表的俚人等现在被称为少数民族的因子。

土白的混账逻辑

唐初,政治风云变幻,岭南大首领冯盎降唐,被任命为高州(治今阳江)总管;俚人大首领宁长真以宁越、郁林之地请降;杨世略以潮、循二州降唐,杨世略被唐任命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初辖循、潮、韶三州。

同一时期,广州俚人贼帅邓文进以广、韶地来降。还有其余各地俚人陈氏、李氏、冼氏、庞氏、黄氏、梁氏、何氏、卢氏、区氏、张氏、钟氏、高氏、侯氏、杨氏、王氏、周氏等首领从冯盎归唐。

广东冼氏族人,广东肇庆冼氏(5)

冼夫人

如果土白抹黑梅州杨姓尽为俚人后裔,那么按他们的逻辑,“广府人”所有冯姓、宁姓、邓姓、陈氏、李氏、冼氏、庞氏、黄氏、梁氏、何氏、卢氏、区氏、张氏、钟氏、高氏、侯氏、杨氏、王氏、周氏等也都是俚人后裔?

或者换个角度说,这些姓氏有的本是俚人,有的是俚化即粤化、百越化的汉人,因为他们都被中原史家视为俚人同类。由此亦可见,宋代之前,百越杂处,繁炽之甚,零散汉人入粤多被同化。我研究百越多年,着力颇深,并一直强调宋代是俚化、汉化历程的分水岭。

宋之前,只惟聚族而居,相对保守,独善其身者方能保留传承中原文化。观诸广东三大民系,只有客家民系符合条件。

冼氏源自秦朝珠玑巷?

那么,古代的南雄又怎么样呢?南雄亦多难幸免。

广东冼氏族人,广东肇庆冼氏(6)

以冼姓为例,观其族谱,疑点重重。据广东紫金县黄塘镇宝胜村《冼氏族谱》记载,冼氏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入籍岭南,冼氏始祖冼汭也随之落籍于岭南珠玑巷,其后裔分两大支渐次从南雄珠玑巷南迁,一支流向高州及湛江、茂名、肇庆,称为高凉冼氏;另一支流向广州及珠三角洲、海南文昌等地,称为南海冼氏。

但,实际上秦朝并无南雄珠玑巷,何来“落籍岭南珠玑巷”一说?

广东冼氏族人,广东肇庆冼氏(7)

冼夫人

冼氏为岭南典型的土著大族。清代姓氏专家张澍所著的《姓氏考略》说:冼姓或出自洗姓。洗姓的起源比较晚,大约在三国吴时期,南方土著高凉蛮的酋长姓洗,也写作冼。高凉,三国时吴国所设置的郡,故治在今广东阳江西。高凉蛮是俚族的一支。当今两广地区是冼姓集中之地也印证了冼姓渊源。其《姓氏寻源》亦称,“南海番禺多冼姓,盖高凉夷酋姓也。”不过,冼氏当然不想承认土著的身份的,族谱上有一套中原说辞。其实,退一万步讲,即使其是中原源流,从其家族表现来看,历经上千年也已经被越化了。

讲个历史花絮。东汉,吴主孙权派吕岱为交州刺史,征讨高凉俚人,俚人首领洗傅战败归降,因汉人不承认有“洗”姓,《三国志》以谐音写作“钱傅”。

所以,更有可能的是,这些冼氏族人本来就是土著。冼氏讲粤语的最多。也许他们的一支曾居于南雄,只是因先祖就地汉化,或迁入其他客家地区,融入了客家民系。至今宝胜村仍有蜡石围遗址。

那么,如果现在的粤东和粤东北客家地区在古代留居有不少百越土著,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能解释为何水源音这些早期的客家话会有粤语的成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客家先民迁入百越土著聚居地被同化,后又与后迁入的客家人融合,产生带粤语味的客家话。反正历史很复杂,因为百越上千年以来在岭南都很强势。

至于南雄珠玑巷,其逐渐形成于唐代拓宽梅岭古道之后。当中到底有没有越人,这一点留在后面再分析吧。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