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选母抄,圆圆留念”!
这段话,是钱钟书所选、杨绛所抄的《钱钟书选唐诗》封面上的留字。这本唐诗选历时七年完成,它的背后,是两位大家对唐诗深入骨髓的推崇和挚爱。
杨绛唐诗手稿
2020年11月21日,即钱钟书诞辰110周年之际,这本唐诗选录被出版。也随着这本唐诗选的被出版,“为什么要读唐诗”再度引发了热议。
关于为何要读唐诗,历史上的名家早已有过相关的论述。
鲁迅给出的理由是:唐朝的诗歌是“天下之最”,因此,他还奉劝世人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亦大可不必动手”。
鲁迅
朱自清对“为什么要读唐诗”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唐代的很多诗人,尤其杜甫,其影响是无人可比的,他在评《唐诗三百首》时说:
“杜甫却各体诗都是创作,全然不落古人窠臼。他以时事入诗, 议论入诗,使诗散文化,使诗扩大境界;一方面研究律诗的变化,用来表达各种新题材。他的影响的久远, 似乎没有一个诗人比得上。”
相比之下,现年99岁的教育家叶嘉莹给出的“读唐诗的理由”,其站位则超离了唐诗本身,跳脱到了生活层面,她说:
“你人生经历过很多事情后,突然想起你背过的唐诗里的美好诗句,这时候你感受到的不仅是美,还能瞬间顿悟:‘噢,人生是如此的!’”
叶嘉莹
叶嘉莹的这段话,后来被台湾学者蒋勋佐证了,他在书里说:
“我因留学巴黎四年不得归家,很想家。有一年春天,我在巴黎街头看见一棵树,树上的花瓣全部飘落了。我一下呆住了,年幼时背诵的《春江花月夜》的诗句跳进了我的心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那一刻,蒋勋果真如叶嘉莹所说的那般“顿悟”了,他就在那一刻,感受到那句诗完美契合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那种想家的心情,没有比这14个字表达得更贴切了。
在巴黎的那棵树下,和几百年前的诗人“神交”了,一个生命完成了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顿悟的蒋勋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蒋勋读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