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列女古贤图》屏风漆绘 局部
山西省博物馆及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南史》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王籍)乃至徒行市道,不择交游,有时途中见相识,辄以笠伞覆面。”看见熟人也不打招呼,以伞遮面,蒙混过去,心中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除了伞面涂油,南北朝时,还出现了一种丝绢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油衣”或“油帔”。《晋书·桓玄传》中记载:“(刘)裕至蒋山,使羸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登山时使用雨伞不便,还是雨衣好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更加普遍,人们除日常用于防雨外,也用来遮阳避暑。如宋代徐铉《稽神录》:“江南军使苏建雄,……时盛暑赫日,持伞自覆。”
和前代一样,隋唐时期统治者对伞的使用也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如《隋书·礼仪志五》:“王,庶姓王,仪同三司以上,亲公主,雉尾伞,紫伞。皇宗及三品以上官,青伞朱里。其青伞碧里,达于士人,不禁。”
宋 李唐《秋江待渡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皇室和三品以上官员一般用紫伞、红伞,中下层士人群体已经流行使用青绿色的伞,所以也不去禁止。
人们还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各种天然材料制作雨衣,如江南地区盛产的棕丝,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
五代十国 佚名 《雪渔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柳宗元《江雪》中描绘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诗中有画,读来便觉浮现眼前。
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