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经历了一年的云计算激烈混战之后,阿里云打败了谷歌,在Gartner全球公有云统计报告中稳稳地排到了前三。
ET城市大脑落地杭州、苏州等城市,甚至技术出海,帮助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管理城市;路易威登(LV)、洲际酒店集团、马牌轮胎等等跨国企业都上了阿里云的合作名单,数字转型……
不知不觉间,阿里云已经代表中国云走向了世界舞台,与鼎鼎大名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齐名,让全世界关注。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云厂商,只有阿里云在全球表现如此出色,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自研。
回忆一下,今年4月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副总裁李津的一句:“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远。”也让很多人提问:“自主研发技术,到底有没有这么重要?”
如果你了解过阿里云自研技术的故事,你一定会认同这句话。
2008年,阿里巴巴决定集全集团的技术力量研发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云计算的大规模操作系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飞天”。飞天能够将几千台乃至上万台普通PC服务器连接到一起,变成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级计算机,去实现超强的计算性能。
但在当时,没有任何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就有这样一群人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了,但关于“自研云”能够成功这件事情,质疑声一直都有。
2010年,深圳IT峰会上,马化腾和李彦宏就表达了自己对云计算不信任的态度,唯有马云坚持云计算才是未来。
但事实上,阿里云还是经历了一段相当难熬的时期。2012年夏天,是大家公认的阿里云最困难的时候:业务的困难、技术的困难、团队的困难都没解决。这更像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时期。但坚持下来后,阿里云的人看见了破晓时刻。
飞天终于迎来了大爆发。在 2015、 2016 年Sort Benchmark 数据计算能力评测中,阿里云飞天一举刷新了 6 项世界记录,将每TB的计算成本降低了1/3数据。
这可能有点抽象,具体来说,凭借着飞天强大的计算能力,云计算处理了2017年破纪录的每秒钟32.5万个订单请求。
这样的飞天,也终于摘获了中国电子学会颁发的15年来首个科学进步特等奖。
飞天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却很难做到的道理: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唯有坚持与努力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