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读下来,你或许在里面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这些大纲又成为够不够“文艺”的评判标准。
可,把这些字儿扒开来看:
Sir还是,横竖看不到“爱情”。
01
北上广没有花束般的恋爱
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各位网友写下的各个城市版本的《花束般恋爱(下面省略为《花束》)》大纲里,每一个故事有讽刺,有调笑,最后,无一例外的一个sad ending,让看的人不禁觉得,这里的分手故事有真有假。
Sir看得最多的,还是广州版的《花束》,毕竟在这里好些年,曾经也是文艺男青年。
这里面的好些事儿,Sir也干过。
有人将广州的肠粉,城中村,电鸡(电动车)以及五条人写进了故事里。
还有人将广州的文德斯影展、东山口的云上放映、沙面的精酿啤酒,以及去香港看《悲情城市》,串联成了一个“迷影”爱情,两个人因为在啫啫煲饭店里,偶遇住在广州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其他人没能认出来,唯有两人暗自激动。”
导演也亲自下场,转发了这条广州版《花束》。
当然,还有其他的城市《花束》里,也出现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地标:
像是北京的,是“一对男女在结束了北影节的资料馆午夜场,最后在吃卤煮的时候,看到贾樟柯”;
上海的,是“在街上偶遇李诞与杜可风,两人约定去对方家听黑胶唱片,还在国际饭店派对买了蝴蝶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