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去,会发现这几乎就是消费主义浪潮下的一种“速食”方法。
毕竟。
即便是“艺术品味”,但这其实也是裹在消费主义外衣之下的,被展示出来的“我”。
你很难说,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自我”。
所以,相比于“爱情”,它其实更像是一种短暂的慰藉。
但。
那又怎样呢?
也正如他们所说:
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每天996累成狗,终日为生计忙碌,为未来奔波,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一个人掏心掏肺,去寻找“本我”呢?
速食,或者情绪至上,也可以是爱情啊。
虽然保质期不长。
但,也能马上填饱肚子。
只是“危险”之处在于。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能力是在改变的,衣着、品位、喜好也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而当“我”在不断变化,那么,曾经我们以此为参照的标准又是否能彼此同步互相合拍呢?
显然不能。
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变大,我们便不可避免地,会迎来契约的破裂,爱情的终结。
于是影片的后半部分。
因为工作的忙碌、兴趣爱好的分歧,终于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爱情已经消失。
他们连出轨、买房、彩礼这事都没有经历,就已经感情破裂。
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干干净净。
这份爱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挑战,就已经自己枯萎了。
是人变了吗?
也没有。
与其说是社会现实让他们俩人渐行渐远。
倒不如说。
他们恋爱的开始,不过是只看到了对方的另一个“粉饰”的模样:
用物质和文化包装起来的自己。
而当时间一长,看到了对方的真实性格,看到了原本的那个“我”时,却深感“真实”的无聊。
他们误以为曾经最为重要的“共鸣”,是爱情的根本。
或许,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轻飘飘”的爱情,只能是夏虫不可语冰:
没见过的人,自然不知道它的珍贵。
而拥有过它的人,却又无法承受其重。
所以,这种爱情如花束一般,让人觉得绚烂,浪漫,可,最终,却还是有着短暂花期,自然会慢慢凋谢。
它并不虚假。
但也很难成为坚韧的爱情。
只是问题是,既然一个人一直在变化,“评价体系”也总是在改变,我们又如何拨开这些物质包裹着的表象,去寻找另一个与自己合拍的“本我”呢?即便找到了,你又能确定那个“本我”不会再改变吗?
这个问题Sir没有答案。
也不可能有答案。
而这,其实也是Sir认为在这部电影里,比单纯讨论“爱情”更有价值的地方。
03
爱情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回头再来看网友们自发的创作各城市版的《花束》,会发现,在这些改编的版本里,有着臆想、嘲讽的成分,也有着映射自己感情的成分。
看起来,与“爱情”无关。
可。
就算是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幻想”着自己也会拥有的“花束一般的恋爱”。
虽然没有人知道爱情应该长什么样。
但,它离开了,我们却又能刻骨铭心地感受到它真正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