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3 23:11:34

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1)

西瓜以其汁多味甜、甘甜爽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人们夏季主要消费的水果。

西、甜瓜是世界上重要的园艺作物,而连茬导致其果实品质劣变、产量下降,严重制约了西、甜瓜产业的发展。 生产实践表明,嫁接是解决西、甜瓜生产中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1-3]。 随着嫁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日益普及,全国各地成立了一批以西、甜瓜嫁接苗生产为主的企业,湖北省现有西、甜瓜嫁接苗生产企业 4 家,建有育苗智能温室 16 平米,其中武汉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及武汉维农种苗有限公司单季嫁接苗生产量均超过500万株,其他 2 家单季生产量也超过了300万株。

由于西、甜瓜种植效益持续稳定增加,瓜农对耐连作障碍的西、甜瓜嫁接苗需求量已远超现有西、甜瓜嫁接苗企业的生产规模。 因此,西、甜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突破规模化生产的瓶颈,促进西、甜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西瓜甜瓜的产量和面积在世界十大水果中仅次于葡萄、香蕉、柑桔、苹果,居第五位。西瓜甜瓜又是我国传统的夏令水果,占夏季上市水果总量的70%以上。其栽培周期短,比较效益高,对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70年代中后期,全国西瓜甜瓜面积33.33万hm2(500多万亩),种植规模,西瓜居世界第二;甜瓜居世界第一。西瓜甜瓜的平均单产和商品瓜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成为西瓜甜瓜生产大国。

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2)

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3)

我国西瓜甜瓜生产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导向和优良品种与适用栽培技术的推广。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政府将西瓜甜瓜生产与科研列入议事日程,促进了西瓜甜瓜生产面积的迅速扩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1984年国家对水果的产销经营放开,果品流通领域逐渐搞活,使西瓜甜瓜的生产与市场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我国的西瓜甜瓜生产1984~ 1986年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栽培面积增长率为44.67%;1986年比1976年增加播种面积66.67万hm2(1 000万亩)以上。其中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58年中国农科院建立后不久在果树研究所组建了瓜类研究室。7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单位共选育出西瓜优良新品种60余个,甜瓜优良品种30余个,到80年代末,我国的西瓜甜瓜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其中西瓜生产用种全部采用了杂交一代品种,主栽品种多数是我国培育的。优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对促进我国西瓜甜瓜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栽培技术上,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西瓜生产中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不仅扩大了西瓜栽培区的范围,而且平均提早成熟7~ 15天,增加产量90%以上,明显提高了种植效益。进入90年代后,由于小拱棚双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日光温室栽培等多种形式保护地栽培模式的推广,不仅使我国的西瓜甜瓜产量、品质提高到新的水平,而且经济效益成倍增加,同时使原来只能在西北地区栽培的厚皮甜瓜在东部大面积栽培成功,为农民依靠西瓜甜瓜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4)

世界上无籽西瓜的研究利用始于40年代的日本

由于无籽西瓜在种子发芽、成苗和栽培、制种上存在较多问题,至今在世界上栽培面积仍不大,仅局限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在多倍体研究上尚无重大突破。我国无籽西瓜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育成并大面积栽培我国第一个有生产和商品价值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无籽3号。无籽西瓜生产在70年代初已初具规模,80年代末,全国无籽西瓜面积已达6 667 hm2(10余万亩),年出口量达到3万t以上,形成了湖南邵阳、长沙;广西藤县;河南中牟等出口基地。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湖南省瓜类研究所,广西区园艺研究所等单位选育的黑蜜无籽、蜜枚无籽、花皮无籽、湖南雪峰无籽、广西2号、广西5号、广州301、厦门B01、新疆2号等无籽西瓜品种,在全国各地已成为无籽西瓜生产中的主栽品种。同时研究推广了解决无籽西瓜“三低问题”的技术,使无籽西瓜的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0%以上,成苗率达到90%以上,制种产量提高到5~ 8 kg/667 m2,降低了生产成本,对无籽西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由于种植无籽西瓜的效益比较好,全国无籽西瓜面积已经发展到4.67万hm2(70万亩)以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籽西瓜生产和出口国。

甜瓜育种研究方面,除新疆葡萄瓜果研究中心、新疆自治区园艺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园艺系等单位培育出哈密瓜新品种皇后、芙蓉、含笑、新蜜5号等。

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5)

我国西瓜杂优利用育种研究始于70年代

我国嫁接技术已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瓜类嫁接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当时已经有利用嫁接技术防治病害的研究,但未能推广应用。于贤昌等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将嫁接技术引入西瓜温室生产中,有效地解决了西瓜连作重茬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末已大面积应用。此后,相关的科研人员对西瓜嫁接技术、砧木筛选、嫁接防病、嫁接对产量和品质、提高瓜类耐盐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解决西瓜重茬栽培、抗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批杂交一代西瓜品种在生产中推广,80年代是杂交一代品种和地膜覆盖栽培两项重大技术在全国生产中推广应用的高峰期。在西瓜杂优育种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50年代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效果显著。70年代末育成第一批西瓜杂交品种,经过不到10年时间,在生产上全部普及了一代杂交品种。其中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郑杂5号,7号,9号;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的丰收2号;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的京欣1号;河南开封的汴杂7号,开杂2号;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的苏杂;安徽合肥的聚宝1号;广东省的新澄;湖北省的荆杂;新疆的红优2号、新优2号、84- 24;黑龙江的齐红等均成为当地主栽品种。

在抗病育种方面,美国是世界上研究西瓜抗病育种时间最长、成效最显著的国家。我国的西瓜抗病育种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并确定以抗枯萎病育种为主攻方向。经过收集、分离、鉴定各地病菌株系,对已有品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选配抗病组合进行异地试验等工作,在90年代育成了郑抗系列、京抗系列、苏抗系列和西农8号等抗枯萎病的西瓜新品种。

嫁接苗和原生苗的图片区别,原生苗和嫁接苗的具体区别(6)

什么是嫁接西瓜?有哪些功能?

所渭嫁接西瓜苗,就是把西瓜幼苗的上半部嫁接在砧木上进行栽培的幼苗。它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其栽培要点是:

一、栽培密度要比常规西瓜小。西瓜嫁接苗根系发这,侧枝生长整齐,坐瓜率高,所以通常行株距比常规西瓜的大,一般为1.8x0.6米。若土壤肥力较好,可按1.7x0.7~0.9行株距栽培。

二、适期摘心。要求在西瓜嫁接苗龄为35~40天,也即真叶在5片以上时摘心,这样约过5天即可大田定植。子蔓中选留2条子蔓作为结瓜母蔓,每个母蔓留一个瓜,其余坐住的瓜全部疏除。

三、科学整枝。栽培西瓜嫁接苗一般采用四蔓留双瓜的整枝形式。摘心后的西瓜苗可抽生出4~5条子蔓,从中选留4条生长一致的作主蔓,其余的去除。留下的4条子蔓按15厘米间距摆好,并用树枝或V形铁丝将子蔓固定在地面上。另外,子蔓长出的侧蔓即孙蔓应及时去掉,以节省养分,利于生瓜。

四、人工授粉。西瓜嫁接栽培,一般选择第2~3朵雌花坐瓜。人工授粉在每天上午6~8时进行,阴天可延到10时。要采摘异株雄花进行授粉,每朵雄花可授24朵雌花。每条主蔓要保证结~个瓜。

五、适时疏果。经过授粉受精的西瓜,如果温度适宜,在授粉后2天,子房开始弯曲下垂,花梗增粗变长,果色变淡,说明瓜已坐住。约5~6天长到鸡蛋大小时,要进行疏果。首先疏去畸形果、病虫果和果皮有伤疤的果。通常从每株4条子蔓中选留2条子蔓作为结瓜母蔓,每个母蔓留一个瓜,其余坐住的瓜全部疏除。

六、要修正瓜形。当西瓜长至网球大小时,将瓜直立于地面,这样可以使瓜形端正。采前15天左右要将瓜横放,使西瓜的四周充分见光,这样可使果肉糖度一致,进而提高其商品价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