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潼关吏》
是呀,潼关确实险,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北濒黄河,南依秦岭,西连华山,东接河南灵宝,素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就现在而言,也是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辐射圈的中心,如此重要的关口,自然是军家必争之要塞。
守着天堑的唐军,以为潼关固若金汤,但杜甫却深深的担忧,只因为三年前的那场潼关之战,哥舒翰全军覆没,主将哥舒翰被俘,最终死在安禄山手里,其它将士大多淹死在黄河里,哀鸿遍野、尸殍满地,所以他说: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其实杜甫并不是贬低哥舒翰,哥舒翰也是为杨国忠所害,才有了最后惨痛的结局。只是杜甫内心深处,怕朝廷再信任像杨国忠这样的人,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果再让守将走上哥舒翰之路,那这场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百姓又什么时候才能安宁。
尽管如此,在失望之余,他还残留着希望,还对朝廷心存幻想,所以才要嘱咐引他下马看要塞的士兵,让他们的守将要好好守城,要切记前车之鉴。
【后话】总之,诗人的心里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渴望朝廷尽快平息这场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心疼那些还不到当兵年龄的中男、老年人、甚至是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从而痛恨这场战争,埋怨朝廷的无能。从开始相信朝廷是正义之师,必定会打赢这场仗,到最后怀疑朝廷会不会学三年前一样,守不住潼关,再一次发生惨不忍睹的景象。
情感的递进,与杜甫一路走来看到的景象息息相关,尽管他笔下有所揭露和批判,但他终究还是认为朝廷终究会赢得这场战争的,也希望早日天下太平。
杜甫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虽然他自己遭遇了诸多不平,但他却不怪其它,只会觉得自己命运不济,在这种境况下,他依然忧国忧民,就像与《三吏》同时诞生的《三别》一样,老百姓还是希望保家卫国的,也愿意为了国家而忍受所有的离别。
喜欢读书,喜欢写文字,我是青鸾惊鸿(公众号同名),感恩每一次的不期而遇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