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小的海草床就能容纳成千上万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这里既是它们的避风港,又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然而,海草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此。作为一种高等被子植物,海草具有出色的固碳能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存储在海底沉积物中。相对于陆地上的森林,海草床每平方公里可以存储更多的碳,这使得它们成为重要的“蓝碳”储存器。
此外,海草床中的附着生物也对碳循环做出贡献,它们可以固定大量的碳,成为整个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库的一部分。
而海草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也是“蓝碳”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保存几千年,将碳长期储存在海底。
全球海草床的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1亿吨,相当于3500万辆汽车一年的尾气排放量。然而,海草床面临着威胁,近年来遭受了养殖、填海、船舶运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海草床的消失和退化,释放出埋存的碳,成为新的碳排放源。
虽然海草床具有如此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它们的保护和修复并不容易。
海草种子在海底容易受到水流的冲击,而且被动物吃掉的风险很大。目前,海草床的修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海草种子在陆地上培育发芽,再由潜
水员种植到海底,这种方法虽然成活率高,但费时费力。另一种方法是将海草种子装进麻袋,由潜水员撒播在海底,速度快但成活率较低。虽然挑战重重,但人们正在不断寻找创新的方式来修复海草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海草床修复方面也积极参与着。
在山东的荣成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沛东率领团队进行了规模化的海草床修复工作,他们成功地移植了大量的鳗草,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规模化修复项目之一。类似的修复工程也在其他地区展开,采用了各种创新的方法,如“泥丸播种法”,来尝试修复受损的海草床。
然而,要保护海草床,不仅仅需要技术手段,还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海草床的保护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到依法保护,并建立科学调查和监测体系,以及强化永久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