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荷 实习生 曾贝佳
花灯,又名灯笼,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既有照明的作用,也能在节日增光添彩、娱乐大众,甚至还有酬神的功能。
制灯、赏灯、玩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对花灯的喜爱,也促成了成都十二月市之一的正月灯市的繁荣。
花灯历经汉唐,到宋代遍及民间。宋代成都元宵盛况史无前例,灯彩制作技术突飞猛进,灯会规模宏大、景象绚丽,“灯山上彩,金碧相射,秀丽交辉。”
宋代元宵灯节较之唐代的一个特点是,灯品原料更趋多样。工匠巧用兽角、翎毛、琉璃、白玉、皮革、丝绸等材料制灯,并用犀珀或玳瑁装饰灯圈、灯座。
不仅原料多样,宋代灯彩的制作水平也更加先进,出现了精美奇巧、类型繁多的灯品,如龙灯、凤灯、走马灯,还有很多巨型花灯。
现代灯会
宫灯和纱灯:镶金嵌玉,题写诗文
宫灯和纱灯是以灯的形状命名的传统工艺灯。
宫灯六角长形,由上下两截连成,上大下小,上短下长。
纱灯呈鼓球体,立轴短,平轴长。
民间有纱灯似日、宫灯似月的说法。唐代人王维说“宫悬日月照乾坤”,就是对宫灯和纱灯形象化的描写。
“古时四川的宫灯和纱灯竹木作架,红色丝绸、布料、纸张等均可作灯衣。有的富豪在厅堂、门首悬挂的宫灯和纱灯,都制作得十分讲究,有的镶金嵌玉,有的饰以彩穗,有的题写诗文。在宫灯的六角上头,有的还雕刻龙头。”自贡文史专家阙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