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尚且不容易节制,要一个君主节制对权力的*更是不易。于是,几乎历朝历代都有着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更有甚者,如明太祖朱元璋,堂而皇之地废除了丞相制度。
很难有人不被支配别人的力量所支配。
但宋仁宗时期,却有了那个进谏时把唾沫星子喷到皇帝脸上的包拯。
不过是几颗唾沫星子而已。
宋仁宗用袖子擦擦脸,也就是了。
还有剧中晏殊的那句:
“太后罚的是狂傲浮躁,而不是直言进谏。”
因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罚,这是为臣子的本分。听得进臣子的直言进谏,是为君王的本分。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宋仁宗在位的那四十二年,是仁君与名臣的相互成就。
单看《清平乐》的演职人员表,就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
《清平乐》前几集出场的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拱辰、富弼,充分地表现了宋仁宗时期能臣的文人气质。
且说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柳宗元和韩愈生于唐朝,剩下的六位则是同朝为官,正是宋仁宗执政时期。这是宋仁宗的幸运,同样也是六大家的幸运。
范仲淹、晏殊、韩琦、富弼、司马光、沈括、文彦博、宋庠、宋祁、梅尧臣、蔡襄、黄庭坚、周敦颐……即便是被“点名批评”、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最后多少也当了个屯田员外郎。
对我们来说,这些臣子的名声其实比宋仁宗响亮得多,毕竟语文书的厚度摆在那里,所以《清平乐》的出现才令人惊喜,它必然没有教科书严谨,但相比于教科书,我们更愿意通过影视资料去读一个故事。
史书和教材是没有主角的,但一个故事里可以有。故事里的主角会慢慢成长,变得立体且生动。于是,我们就与这个主角产生了关联,关心他与生母养母之间的冲突,关心他几位妻子的废立,关心他和臣子的故事,等我们回过头到书里翻看他的一生,慢慢成长的便不只是一个君王。
赵祯成长为了一个仁君,参与他的成长的不只是臣民,乃至养母赵太后、生母李妃、皇后郭氏、皇后曹氏,甚至于他的女儿,都在帮助他成为一个仁君。
他是十三岁当上皇帝的,但他真正成为“官家”,却用上了漫长的一生。等他走完这一生,得了个“仁宗”的谥号,那便是人们说的“盖棺定论”了。
一味去夸奖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宋仁宗的文治极杰出,他的宽仁天下共知,但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依然严重,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也未解决,仁宗有改革之心,但改革之力却不足。
他接手了大宋的顽疾,但无力根治,于是便只能留给下一个皇帝。
天下是“皇帝”的,但纵向看来,皇帝却不止一个。那个位置上的人会老去,会死去,会被取代,会被书写。当仁宗皇帝死去的时候,“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盖棺之后,百姓的举动才是对一个君王最为客观的评价了。
至于这部解读宋仁宗的《清平乐》,陈老师已经追了四集,在最新一集里吃到了欧阳修的艳词瓜,顺带领教了“状元袍”的神秘力量,非常期待下一位出场的大宋名臣,以及他们的“皇帝养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