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弘扬,书法和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需要从点滴做起,将古诗词通过书法的形式予以表现,希望给诗词、书法爱好者,尤其是给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特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和诗词爱好者,共同开展【书写经典】网络展览活动。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441期,书写杜牧(唐)《赠别其二》。
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释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作者介绍:
杜牧,生于公元803年,卒于公元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杜牧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杜牧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作品赏析:
杜牧写的两首《赠别》,是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这首《赠别其二》的特点,是借用蜡烛来表达自己的依恋不舍,借物寓意寓情。面对离别依依不舍,却无法用更多语言表达,似乎无情一般。端起酒杯想露出笑容却无法笑出来。只有那案头的蜡烛,替我们默默地流泪。全诗没有用“愁”、“悲”等字眼表达离别的伤感,却借用蜡烛垂泪表达了离别的伤感,看似无情更深情。
本期参加书写者:
郝乙(河北石家庄、1974年)、陈长水(河南郑州、1945年)、刘国华(湖南岳阳、1945年)、姚淑芳(湖南邵阳、1965年)、张长义(四川乐山、1959年)、、
郝乙(河北石家庄、1974年),师承牛逍先生,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
陈长水(河南郑州、1945年),河南广播电视台二级美术师,中国文艺家艺术研究院会员。
刘国华(湖南岳阳、1945年),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岳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
姚淑芳(湖南邵阳、1965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经济师,书法及古诗词爱好者。
张长义(四川乐山、1959年),字常宜,号宜斋主人,退役军官,四川乐山市天开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郝乙
刘国华
姚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