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条件已成。贾谊《过秦论》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志,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殁,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箠(chuí)楚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孝公时代已定“并吞天下”之策;
秦惠文王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秦武王:“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攻取宜阳,使得秦国打开了攻入其他诸侯国之门户;
秦昭襄王诱执楚怀王,以白起为将发动四大战役:伊阙之战,以少胜多,白起一战成名,*死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三万魏军;鄢郢之战,淹死十余万楚国军民,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坑*四十五万赵军,此后六国再无力阻挡强秦;另,秦昭襄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巩固巴蜀、灭西周国(东周随着周赧王的病逝而自然灭亡)、定“灭六国”方略;
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去世;
秦庄襄王灭东周国,攻伐魏赵,初置三川郡、太原郡,虽在位三年,却巩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即六世明君:商鞅变法使秦之富强以冠六国;军功爵制使“秦兵最为众强”《荀子.议兵篇》;秦盘踞关中,形势雄壮,负山带河,进战退守,东出中原具有高屋建瓴之势,贾谊《过秦论》上篇说:“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篇》:“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山川四塞,形势甲于天下,为自古建都重地。雄长于兹者,足以掩有中原”。可见,秦灭六国乃天时、地利、人和也!
始皇继位。前247年五月,秦庄襄王薨,子嬴政继位,是为秦始皇。
前359年秦孝公变法至前246年始皇即位,此一百一十三年间,秦对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为“缓进蚕食”之政策:贾谊《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范雎之“远交近攻”及秦惠文王曾对苏秦言:“毛羽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理未彰明者不可以兼并”均能体现之。
始皇十三岁即位,相国吕不韦主政,秦加大了蚕食六国之步伐,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国的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在战略上造成了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秦始皇即位时秦之国土
蕞之战。前242年,秦国打穿魏国,置东郡,魏国纵亲之腰的主要线路被切断,魏景湣王首先认识到单凭魏国,难以抵挡秦军,而魏、赵两国唇齿相依,于是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提出再建抗秦合纵。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六国在看到了魏国的纵亲之腰地位不保之时,并立即响应联盟。
前241年,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主导下,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煖为联军主帅(此时信陵君魏无忌已死,否则,主帅会落在信陵君的肩上)。
庞煖军、春申君进军路线
庞煖将联军兵分成两路:春申君黄歇率部攻打函谷关,以吸引秦军主力;庞煖率领联军精锐之师三十万,绕道蒲阪,再南渡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快速向秦国腹地穿插,意图攻取咸阳,占领关中,从而彻底摧毁秦国一统天下之根基。
阴晋、函谷关位置图
当时秦国有兵力七十万人,分三处布置:四十万在函谷关外(可能在攻伐赵、魏、韩战场之上);十万驻守秦之西大门——函谷关;二十万由秦将桓齮( yǐ)率领,驻扎在阴晋,以策应关内。未来的战神王翦当时为副将,负责押运粮草。
面对突如其来的庞煖大军,桓齮一面阻击;一面速命羌瘣(huì )率五万兵马回防蕞城,以阻联军,保卫咸阳;不料,阴晋之地的秦军防线被突破。庞煖三十万大军一分为二:一路十五万联军由项燕率领与桓齮军周旋;另十五万由庞煖与燕太子丹率领直逼咸阳。
蕞之战作战图
庞煖所率联军至蕞一带时,与秦相国吕不韦率领的大军正好相遇。吕不韦分析了联军概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若楚军先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吕不韦遂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以秦精锐部队,突袭楚营,迫使楚军东撤,其余四国之军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三国之军先行回国。庞煖迁怒齐独附秦,率军攻取齐国饶安后,才回赵国。
蕞之战是一场雷声大、雨点稀、虎头蛇尾的大战。秦国兵力集中在函谷关,距咸阳250公里,回防已来不及;桓齮军被项燕困在阴晋,咸阳城只有三万兵马;始皇嬴政已将太后西迁至雍城,以防不测。咸阳附近县邑的老秦人准备重披战甲,守护国都;王翦率领精选出来的两万农民和自己的五千辎重兵;始皇带领三千郎官,整个咸阳城约六万之“有效”兵力。
纵观中原各国合纵攻秦之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阿房宫赋》有一句话说的很到位:“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协同不力,最终无功而返。庞煖对于当时战局之分析非常清晰准确,但却忽略了联军内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正式开打就内部分裂。
个人观点,蕞之战根本没有胜算的可能:庞煖军与吕不韦军对峙之时,项燕军已被秦桓齮军在阴晋所败,春申君黄歇军在函谷关亦败,庞煖军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后勤补给与伤亡救治均断档,蕞城距咸阳尚有六十余公里,秦都咸阳有城外驻军且城池坚固,庞煖军即使“兵临城下”,连日的攻城战也会令其成为强弩之末,失败是必然的,攻破咸阳城池,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孤军纵深作战乃兵家大忌,由此可看出庞煖太理想化了,项燕军与黄歇军难道就一定在短时间内战胜秦军,快速地来支援庞煖军吗?答案是否定的。
蕞战之后,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兼并。
秦王嬴政通过化解蕞之战带来的危机,巩固了自己之威望,为日后剪除吕不韦等权臣奠定了基础,同时,分化了齐国与其他五国之间的关系,为秦始皇剪灭六国奠定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秦灭国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注释:
蕞(zuì):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附近。
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阴晋:阴晋故城遗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岳庙街道岳东村。
饶安:今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千童镇。
雍城:秦故都,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