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出门”,“我宁愿躺在家里看电视”,“我是宅女”,“哥是宅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自诩是宅男宅女,同时,这个名字也逐渐变得令人不屑。
为什么这些自诩是宅男宅女的人,几乎都不被认可?因为中国宅文化已经进入3.0时代了,但是大部分宅男宅女思维还停留在2.0时代!
这就是这个时代很多宅男宅女最大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总以为宅就是“家里蹲”,将宅作为一种习惯。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宅文化的简史。
宅文化1.0时代
沉迷动漫——欣赏思维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1983年(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提出)一直持续到2003年,这个时期的宅男宅女是指痴迷于动漫并全身心投入的群体。
当时日本动漫填充各个角落,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的动漫爱好者痴迷于动漫世界而无法自拔,尽可能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家中的小世界。
这个时期“御宅族“很普遍,早上起床冲泡一杯咖啡,然后一边喝咖啡,一边上网,并浏览一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
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络主要都是有关动漫游戏的网站,那里有很多朋友和游戏迷。一边回答朋友们的各种动漫问题,一边玩起网络游戏,靠着制作动漫游戏和参加网游大赛的奖金过活。
“御宅族”逐渐在大陆流传开来,并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与互联网的普及,逐渐衍生出所谓的“宅文化”。
宅文化2.0时代
足不出户——消费思维
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伴随着消费方式的巨大转变,宅文化的衍生物——宅消费应运而生。
此时的宅文化依然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是个人化消费的一种象征。
电子商务发展,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兴起,俨然成为宅文化形成的最大动力。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几乎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比如,想要购买日用品,只需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头便可下单支付,并坐等快递小哥送货上门;饿了或者渴了,只需叫个外卖便可在半小时内送餐上门;闲得无聊,上网刷剧、刷微博、刷短视频或者玩游戏都可以打发时间……
不可否认,二者相辅相成。宅文化壮大的同时也反向促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订餐、直播带货、快递物流等众多行业高光时刻的到来,并成为赋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每天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
宅文化已然演变成为足不出户便可以满足一切需求的消费观,“家里蹲”的含义上加上一个“足不出户,在家消费”,消费方式成为判定宅男宅女的重要标准。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
调查显示:47%的“宅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家庭平均税前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
根据兴趣爱好不同还可细分为“论坛族”、“游戏族”、和“血拼族”三类。在“论坛族”和“游戏族”中,有6成集中在15-25岁。而“血拼族”中7成以上为女性。
宅文化和宅消费关联,使得宅文化更偏向于大众化。“宅”不再是少数的群体,而是一大部分消费者的统称。便利改变生活,也改变性格,这是人们对于宅文化的普遍印象。
宅文化3.0时代
价值实现——创造思维
今天的“宅文化”更多是强调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与独立感受的追求,和不拘泥于形式的一种文化。它既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表现,又是个人社会成长的一种象征。
这一群人的理念不再是为挣钱而挣钱,而是需要挣钱的时候去挣钱。在自己舒适的空间,获得最大自由的情况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研究自己专业的方向。
在寻找自己最舒适的生存方式同时,贡献社会价值。例如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艺术家、自媒体人和技术宅等等。
如今的宅文化,已不是动漫二次元、不是足不出户的消费,而是一种价值创造、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差距会越来越小。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寻找,需要能够沉静下来,安安静静地研究,宅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以前,我们遇到一个人,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往往是一个人的身价,因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财富的差别。
但是在多元化社会之后,更多的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之路,财富差距将会拉小。这时候,我们考虑的将是这个人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标签。
未来人与人的差别不是财富的差别,而是价值标签的差别。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枷锁,有些人习惯于在枷锁下挣扎,有些人期望脱离枷锁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哪怕那片蓝天在别人眼里仅是一口井。
宅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片天地,在别人眼里是自闭的笼子,在你眼里却是自己飞翔的蓝天。